【原文之六】
凡天地之间,阴阳所生,蛟蛲之类,蜫蠕之属,含气而生,开口而食。食有甘不,同心等欲。强大食细弱,知慧反顿愚。他物小大连相啮噬,不谓之灾,独谓虫食谷物为应政事,失道理之实,不达物气之性也。然夫虫之生也,必依温湿。温湿之气,常在春夏。秋冬之气,寒而干燥,虫未曾生。若以虫生罪乡部吏,是则乡部吏贪于春夏,廉于秋冬。虽盗跖之吏以秋冬署,蒙伯夷之举矣。夫春夏非一,而虫时生者,温湿甚也,甚则阴阳不和。阴阳不和,政也,徒当归于政治,而指谓部吏为奸,失事实矣。
【拙解】
凡在天地之间,由阴阳之气所生,用脚爬行类的小虫,属于蠕行之虫,承气而生,开口而食。食物有可口与不可口,相同心思等同欲念。强大者吃细弱者,聪慧者欺侮愚钝者。其他动物大小相互残食,不称之为灾变,唯独称虫食谷物是为应和政事,是失去道理本质,不懂万物气之本性。然而虫的产生,必须依赖温湿条件。温湿之气,常产生于春夏。秋冬之气,寒冷而干燥,虫不得生存。如果以因为有虫产生便责罪于县乡官吏,便是认为县乡官吏贪于春夏,廉于秋冬。即便如盗跖般官吏若只在秋冬任职为官,也会得到如伯夷那般赞誉了。春夏季节非止一时,而有时出现虫灾,是温湿过甚,温湿过甚则阴阳不和。阴阳不和,与政事相关,只应当归结于政事,而指认称官吏为奸恶,不是事实。
【小议】
品行不端、操行无德、贪腐成癖,如此官者历朝历代皆有。有的是为害一方,有的则使天下遭殃。虫食谷,或可称之为灾;官吏奸恶,必是人间之祸。灾变有时,人可抗之;祸患难消,甚或历世。奸恶官吏可常在其位,虫之灾至多只在数日月余。灾地之官未必奸恶,却可能确为好官。虫之灾非应官之奸恶,而官之德行却可以影响虫灾的危害程度。虫与人,皆在地球生物链上,有关联,却无应和。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上一篇:假绿牡丹首次曝光,如何辨真假?
- 下一篇:读唐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