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风的本义为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空气之流动也。
唐代诗人岑参曾有诗云:“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应该是古人对新疆的“风”最形象的描写了。由于严酷、恶劣的地理环境,新疆,这片亘古的荒原曾让许多文人墨客发出过这样悲戚的感叹,也使许多商贾旅者望而却步。
一师塔里木垦区风景如画(资料片)。李春林 摄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兵团的成立,这片亘古荒原被一点点唤醒,慢慢地多了些绿色,少了些漫天的黄沙和呼啸的狂风。
初春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气温渐渐回暖,在沙漠北缘的一师十团苗木基地里一片生机盎然。一簇簇娇贵的蝴蝶兰花开正艳,苗床上的铁皮石斛翠绿一片,让人忘记了自己究竟是置身南国,还是在遥远的大漠边疆。
上世纪60年代,兵团职工在植树造林。据本报资料库
地处内陆的塔里木盆地呈典型温带荒漠性气候特征,风沙大、水源少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尤其是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往年每当重大自然灾害过后,都产生大量被迫弃耕的土地。
风沙肆虐,水资源匮乏……60多年来,生活在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始终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着抗争。就是这样一片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沙漠边缘地带,却发展成为著名的“瓜果之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师阿拉尔市干部群众在塔里木河沿岸植树造林(资料片)。 兵团日报记者 王志清 摄
艰苦创业的岁月里,兵团人克服了种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解决了自身温饱,还有力支援了新疆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风是制约兵团生产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防护林由于具有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被视作土地荒漠化的最大“克星”。基于此,位于两大沙漠“夹缝地带”,古丝绸之路“绿色走廊”的兵团垦区多年来坚持植树造林,勇担“生态卫士”重任。
为了防风固沙,老一辈军垦人在开垦荒地时就种植了沙枣树、白杨、胡杨、红柳等植被组成防风林,将一块块农田、果园围在其中,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极大的帮助。
夏日里的二师二十九团农田风景如画。多年来,该团坚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团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料片)。兵团日报驻二师记者站 栗卫平 摄
二师三十八团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饱受风沙肆虐。因此,自2008年诞生之日起,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是每名干部群众的重要责任。
爱说爱笑的女职工赵娟,建团初期记不清哭过多少鼻子。她说,那时候,家里桌上、盖的被子上几乎天天一层沙子。每天,大家集体乘车到地里种树,风沙说来就来,一下子昏天暗地,几步之外谁都看不清谁。收工的时候,干部集合大家没法认人,只能喊名字。
“一碗饭,半碗沙”,三十八团人曾如此形容当时风沙肆虐、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形。如今,在三十八团团部外围,新疆杨、沙枣树、梭梭林排成道道防护林;团场道路两侧,法国梧桐、丁香、紫叶小檗绿荫成行……一眼望去,处处绿色。
上世纪90年代末,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克拉玛干和库木塔格两大沙漠以每年5米的进程加速合拢;年均16次的发生频率,也使其成为中国沙尘暴四大来源地之首。
十二师一〇四团牧三场的牧工顶风冒雪,赶着牲畜从敦德郭勒草场的冬窝子向依开布鲁斯台草场的春窝子转场(资料片)。刘龙水 摄
近年,兵团防沙治沙工作向以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为目标的主动型大治沙格局转变。“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塔里木盆地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全面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二师三十一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和水管单位近6万名群众打井挖渠、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同心协力,硬是在两大沙漠之间挤出一条近200公里长的人造绿化带,断绝了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握手”的企图……绿色正在向着沙漠深处蔓延浸染。
七师一二四团,过去曾风沙肆虐,大风灾害频繁,严重制约了团场的经济发展。该团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风沙前沿建成了大型防风基干林带,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状况。
十师一八一团北干渠地处沙化严重地带,为确保近百米外的数千亩农田不受影响。2006年春季,一八一团自筹资金外购了榆树和沙枣树栽植,形成了总长14公里,面积超过2000亩的北干渠“三北重点防护林”。十几年来,每年团场林业站都安排固定职工负责抚育管理树木,保证了防护林成活率和生长率达95%以上,为团场农业发展构建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五师干部群众在双河市进行植树大会战(资料片)。兵团日报驻五师记者站 沈志君 摄
新世纪以来,兵团对荒漠植被进行封沙育林育草,实现条田林网化的团场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风”这条桀骜不驯的猛龙,正在被慢慢驯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引导兵团人用绿色征服沙漠、用风能创造价值,让“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兵团的历史是一部西部开发史,更是一部同风沙、干旱、盐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老一代军垦战士们扶犁拿镐,用血汗播下了绿色的种子,绿了新疆的沙漠、戈壁,他们植下的树,今天长成了参天大树,留给了后代一片绿荫。如今,我们穿行在这片绿荫中,一份荣誉与责任蓦然而生——那是兵团精神正指引着我们继续去追寻那绿色的梦。
夕阳下,在十三师红山农场三塘湖风光电新能源基地,电力发电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目前,大唐、华电等多家国内知名风电企业已入驻该基地(资料片)。兵团日报驻十三师记者站 赵宝山 摄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兵团在沙漠周边、边境沿线,通过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在亘古荒漠上创造了一个个“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郑娅莉
责任编辑:李雪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