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几位大作家,几乎都是全面多能的人物,而欧阳修又是最为突出的。就他的全人而论,二十四岁中进士,仕宦近四十年,支持新政,直言敢谏,虽屡遭贬谪而声誉日隆,终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政治上可称一代名臣;纂修史籍,考订金石,在学术上卓有贡献,可称一代学者;倡导诗文革新,奖掖后辈人オ,一时贤俊如王安石、苏轼等皆出其门下,居于当时文坛领袖的地位,在文学上也称得起一代宗匠。
单就他的文学创作来说,又是诗、词、散文诸体兼擅,而且都达到了名实相副的高度成就;再单词来说,又是既能用丽语写雅词,又能用俗语写艳词,有继承,有开拓,虽是“吟咏之馀,溢为歌词”,亦可蔚然成家。
读他的词,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大手笔填小词,举重若轻。他的词有一种即兴漫笔的意味,信手拈来挥而就,好像无须用力,其实这正是他的深厚造诣和娴熟技巧的自然表露,请看:
欧阳修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轡。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白话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赏析】:(全词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离家远行的人。
起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是一组对偶短句,也是两个典故,正所谓:梅残,不堪寄也;柳细,不堪折也。
古人寄送梅花,可以凭借梅花传递一点感情来弥补不能聚会的缺憾,但作者笔下梅花已经残败,成为残梅,寄梅的已无可能了。传递出更相思之情更加浓厚。
我国古代,素有折柳送行人的风俗。而这里的细柳是不堪折的,更加表达了相思之苦。
这一句除了字面对整外,声韵也协调,“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浮生与切响也相对应。
“草薰风暖摇征轡”中的草熏典出江淹的:“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描写的是闺中思妇和陌上行人的离别。作者用这个典故,暗含了整首词的大意。
“征”作行讲,“轡”作马缰;"摇"就是缓慢晃动的意思。作者用三个字描写了,离别之人骑在马上依依不舍,渐行渐远的情景。同时也引出后一句的“离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一句的无穷,既是指遥远的路途,也是指相会的遥遥无期。离愁如春水般连绵不绝。
第二部分:描写相思入骨的妇人。
妇人的柔肠和粉泪让作者为之动容,不禁感叹:“楼高莫近危栏倚”。高楼之上,妇人对远行之人望眼欲穿的动作,让人揪心,既是危险,又是怜悯。使得作者也不得不跳出“上帝”的角色,融入到此情此景,急忙发出自己的声音:小心啊!然后紧跟着一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妇人的所见的实际情景,也是作者的宽慰之言,一语双关。
我认为,这首词的精髓之处,就在这里。作者已然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当中,甚至开始和自己创作的角色开始了对话,没有比这更能让读者对妇人的思愁为之动容的了。整首词恰似在“画外音”的高潮中落幕:
“别看了,人已远去,回吧······回吧!”
- 上一篇:沛公有从谏之善张良樊哙二臣能谏之忠
- 下一篇:体检了,潘德夫今夏加盟热那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