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二】
鲁宣公履亩而税,应时而有蝝生者,或言若蝗。蝗时至蔽天如雨,集地食物,不择谷草。察其头身,象类何吏?变复之家,谓蝗何应?建武三十一年,蝗起太山郡,西南过陈留、河南,遂入夷狄,所集乡县以千百数。当时乡县之吏未皆履亩,蝗食谷草,连日老极,或蜚徙去,或止枯死。当时乡县之吏,未必皆伏罪也。夫虫食谷,自有止期,犹蚕食桑自有足时也。生出有日,死极有月,期尽变化,不常为虫。使人君不罪其吏,虫犹自亡。夫虫,风气所生,苍颉知之,故“凡虫”为“风”之字,取气于风,故八日而化,生春夏之物,或食五谷,或食众草。食五谷,吏受钱谷也,其食他草,受人何物?
【字词】
1、蝝:(yuán)蝗的幼虫;蚂蚁卵;白蚁
【拙解】
鲁宣公时按田亩收税,当时便有蝝生出现,有人说像是蝗虫。蝗虫飞至遮天蔽日如下大雨,聚落地上吃各种食物,不论谷物杂草。察看蝗虫的头和身,象征何类官吏?变复之家,称蝗虫为何官吏所应?建武三十一年,蝗灾降临太山郡,由西南过陈留、河南两郡,终至夷狄之地,蝗虫付停落的乡县数以千百计。当时乡县的官吏并未皆按田亩收税,蝗虫食谷草,数日后衰减,或飞走离开,或留滞枯死。当时的乡县官吏,未必皆受惩罚。虫吃谷物,自然有其停止的时候,犹如蚕食桑叶自然有其饱足之时。虫的出生有其时日,虫的死亡有其定月,期满则发生变化,不会常为虫害。假使君王不治罪于臣下官吏,虫仍然会自行消亡。虫,由风中之气所生,苍颉对其了解,所以将“凡虫”两字结合而成“风”(風)字,虫从风中取气而生,故而八日便有变化,春夏生存的虫类,或吃五谷,或食各种草。若认为虫食五谷,是应官吏收受钱财粮谷,那么虫食其他杂草,又是应官吏收受别人何物?
【小议】
春夏之际,伴随着温暖与潮湿,谷物生长、杂草勃发,虫卵亦逐渐发育为成虫。与其他体大动物相比,虫的生命周期不长,却也是离不开食物,谷物与青草便是它们的最爱。蝗虫略有不同,幼虫多在夏末初秋时节发生蜕变,且多在旱时飞聚成灾。对于以谷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人类来说,蝗灾所至,堪称人间炼狱,于蝗虫而言,却是一生的最后疯狂,饱食数日后,便浮尸尘埃,化作泥土。生命不息,进化传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便是天道—自然之道。变复之家所言虽然荒谬,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身无长技,杜撰些玄奇之说,便可赚得名利,甚或位列朝班。王充批驳变复之家的说辞,在其生存的东汉时代,会不会被群起而攻之呢?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