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一个带你领略中华古诗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头条号。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初春时节,诗人漫步于西子湖畔,抬眼看到云层叠叠,水光潋滟,不由得心情大好,于是有了这篇清新明亮,基调欢快的西湖名篇。
诗人按照空间顺序,首先点名了钱塘湖的所在,让我们跟着他的脚步,从孤山寺北面绕行,来到贾公亭的西侧,彼时春水初涨,水面刚好与堤岸齐平,空中的云层半舒半卷,压得很低,湖水荡漾,翻着微微的波澜,湖面和天际交际的地方连成一片,好像水从天上来,又好像云向湖中去。这里连用两个地名,很快便有了空间感和立体感,又用“水”和“云”两个春日常见的意象,描绘出细腻美好的江南春景。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视线聚焦到两个特点的场景,几只早起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黄莺是迎春的歌手,将婉转动人的歌声洒在刚刚复苏回春的大地上;燕子是春天的信使,在山间田野或乡村屋舍见盘桓,带来春回大地的喜讯;黄莺歌唱着春的勃勃生机,燕子催促着人们一年伊始的劳作。这两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几处”和“谁家”展现出诗人细腻的笔法,“早莺”和“新燕”两个意向结合,展现出初春时节的无限生机,我们仿佛能听到音符的跳跃,看到冰雪融水,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春天的一切啊,都是新的。
颈联将视线重新下移,描绘春天的花草景色:湖畔的野花竞相开放,交错着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青草长得还很低,刚刚没过了马蹄。野花没有经过精心摆放,或者仔细修剪,只是凭着旺盛的生命力独自开放着,常常是这里一团那里一簇,所以才用“乱”来概括,单但正是这随意开放的花,才称得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是春天最本来的面貌。而春草也尚未茂密,仅仅能没过马蹄,一个“浅”字,又为初春增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不是肆意生长的热烈夏日,也不是万物盛放的晚春,而是柳树刚吐了一个新芽的,是花蕊刚刚添上一抹新色的,是青草刚冒了一个短短的尖的,一切刚刚开始的,初春时节。
诗人是如此喜爱这番美景,刚刚披上春之外衣的西湖让他欲罢不能,流连忘返,总觉得怎么看都看不够,才发出了“行不足”的感慨,末了一句再添回味,是他回忆里最美好的西湖春景,那里绿色的杨柳排成一道长廊,平坦修长的白堤就静静地卧在绿荫下,堤上来往的人络绎不绝,都在尽情享受着春日的美景。十里长堤贯穿整个钱塘湖,正如尾联点名了全诗的中心思想,包含着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热爱,对西湖美景的无限眷恋,和诗人在春天伊始的欢愉心境。
王若虚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清新自然,平易近人便是白诗最大的特点。这首诗从地理位置开始交代,由远及近,又面到点,点面、动静相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春日美景,西湖风光,只用白描手法,却通过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的美好,春之活力跃然纸上,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这样的西子湖,难怪古往今来为无数文人所偏爱,实在是“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