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是《洛神赋》中的一段文字,美的惊艳,为人们勾勒出一位“风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这样的洛神不觉让人心旌涟涟。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传说曹植少时爱恋(上蔡)女子甄宓,后甄宓嫁与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生下明帝曹睿之后遭谗致死。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有感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怀念和寄托。明帝读了《感甄赋》后,将之改名为《洛神赋》传世。顾恺之读《洛神赋》后深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再无人敢绘制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名篇和为世人传颂的名画,流传千古。
顾恺之(约344年一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个官宦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与顾恺之齐名的还有陆探微和张僧繇,三人合称“六朝三大家”
一、《洛神赋图》全卷结构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全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 相遇 相恋
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
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第二段 人神殊途
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
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第三段 就驾启程
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
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以至于彻夜难眠,
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曹植不断回头张望,踏上返回封地的马车
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二、《洛神赋图》中的人物
《洛神赋图》中的人物虽散落于山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
观者在图中可以看到洛神手持佛尘,衣带飘飘,神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脉脉含情,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无限惆怅的情景。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簇拥下,用贵族诗人般的优雅气质和爱慕的眼神,欣赏着女神的飘逸风姿。
三、《洛神赋图》技法
从表现技法上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象金花装饰的犀角梳子,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
四、山水色彩
极少运用皱擦,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实远虚的空间关系。虽然人和山的空间关系还不协调,偶尔在色彩和形式上出现,但作为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五、《洛神赋图》中的水
《洛神赋图》中故事的每部分几乎都有对水的写照,但水势、水态、水性却用线条表现的千变万化,绝不雷同。有时舒展自如,有时平滑光洁,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又荡漾回旋,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六、《洛神赋图》中的树
通过树木的穿插来表现空间,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趣味。树木表现出两种样式:
一种柳树,疏密相间的共有20棵左右,分组为伍,或聚散于空间转换,或穿插于人物前后与其它景物形成松紧自然的衔接。这种工勾柳树的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后来勾柳树的方法基本是在此基础上完善起来的。
另一种蒲扇树从图卷右边起从头到尾,近坡远岸遥相顾盼,运用了图案化的造型,空间意识完全摆脱了一般自然理性法则的制约。这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树丛造型,使画面充满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七、《洛神赋图》中的动物
在《洛神赋图》中还有许多面貌狰狞,形状怪异的动物,比如海龙,长着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羚羊般的身体。
文鱼有着豹子一样的头,身子完全是鱼的样子却又长着翅膀,从水中腾空跃出,张着血盆大口,双目圆睁,样子甚是恐怖,与洛神的清秀美丽形成了鲜明对比。还有只鲸鲸张牙舞爪的似乎要蹦到载着洛神的船上去。画面中鱼身的质感表现的非常强烈,像刚从水中跃出的一样淋漓。几乎代表了当时动物画的最高水平。其次,画面中蛟龙,白虎这些神话中的动物也一样都没有少,不但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同时也增添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八、构图
《洛神赋图》的构图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顾恺之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九、设色
《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淡雅朦胧的画面渲染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运用沉稳的色彩,在曹植与洛神含情脉脉地相对时,沉着的蓝色的使用使人内心感到沉静,深切地体会二者的真情;云车载着洛神飞驰而去时,青蓝色的运用产生收缩感,随着人物的情感而紧张;洛神飘然而去后,多运用灰黑色搭配,灰暗的色调使观者产生惆怅感,渲染了曹植无奈痛苦的精神状态和他对洛神的深切怀念之情。画面中运用勾线填色为主,在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服饰多用红、黄等色调来突出曹植、洛神这两个主要人物,用素色来表现作为次要人物的随从,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在表现洛神的服饰时,飘带、罗裙各采用了多种颜色,颜色之间相互映照,色彩鲜明而和谐,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衬托出洛神清秀典雅的形象、飘逸脱俗的气质。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处理得当,有的地方运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了凹凸染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和质感更为突出。
十、摹本信息
迄今存在的《洛神赋图》尚有七种之多,分藏国内外,计有: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二、辽宁省博物馆藏卷;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卷,主要为宋人画,缺六朝气息;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册页(一页);五、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顾恺之画卷;六、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陆探微画卷;七、伦敦英国博物馆藏宋人画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高卷略同。
以下是《洛神赋图》全卷高清图,供大家赏析
》请将手机侧过来观看《
本文参考文献: 张红.解析《洛神赋图》的美学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2009年5月 名画解析:顾恺之《洛神赋图》,新华网.2013-08/05[引用日期2016-08-21] 爱情神话 《洛神赋图》:凤凰新闻,20140623[引用日期2016-08-19] 吴天明: 顾恺之与《洛神赋图》, 《 上海集邮 》 , 2005 穆益勤: 介紹故宮博物院繪画馆陈列,《 美术研究 》 , 1959
三山画会是由中国美院孙霖老师和上海书画院严红起老师发起,在上海登记注册的书画组织。
一、三山画会的初心
一是为中国画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二是为职业画家提高影响力走向市场提供一个平台;三是发现、培养、推介新人;四是通过交流学习,聚集人气,提高凝聚力,把画会办成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长久组织,并在适当的时机推出和完善画会章程以及入会条件,从而使画会健康持久地发展。我们只是抛砖引玉,以后希望更多的名家加入进来,使画会更有生机。
二、三山画会的工作内容
1.组织写生、笔会、展览。
2.名家访谈。
3.网上画展与画家推介。
4.为优秀学员和会员做网上画展和个人推广。
5.画作流通与收藏。
6.名师名家专题讲座。
7.培训推介。
8.群内交流学习,名师答疑。
9.三山画会公众号和头条号运营。
三、取名“三山”的由来和寓意
1.取中国山水画观山的三重境界之意。
2.三山五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学习要走遍三山五岳,寓意要多走名山大川。
3.道家有海上三仙山:蓬莱、瀛洲、方丈。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优秀画家要走过三座大山:一是自然之山,二是笔墨之山,三是心灵之山。
5.三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多”和“无限”之意。寓意三山画会要做一个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组织。
转载本头条号内容
需注明「三山画会」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