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经典有三百多首,所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众多的经典中有这么一首二十字的小诗,却成了当时著名的檄文(檄文特指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那么这首檄文小诗是出自哪位大咖之手呢?今日就与大家分享骆宾王的著名讨武檄文《在军登城楼》,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译文>
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这首诗是骆宾王率领起义军登上某一城楼时所作的五言绝句。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立相王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罚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诗的前两句写景,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后两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檄文的概括力,可称佳作。
下面是一些文人墨客对这首小诗的评语: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一:按:宾王与徐敬业起兵扬州讨武氏,州城临江,故叙景如此而冀其成功。然乏中流击楫意,竞以败亡。
清代学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七:只看“歌舞”句,而在军中之苦均从反面托出矣。五字何等气魄!
- 上一篇:《论语》泰伯篇
- 下一篇:人神恋歌|读顾恺之《洛神赋》,领会曹植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