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兵败后,唐代诗人骆宾王是被杀、隐居还是出家了?终于真相大白

兵败后,唐代诗人骆宾王是被杀、隐居还是出家了?终于真相大白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25 14:56:11
阅读:

作者:汪翔

阳新东源有一座古寺,名泗洲禅寺,传说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隐居终老的庙宇。东源骆授、王英骆家村、富水渡口骆等三个骆姓居民聚居的村子都奉骆宾王为始迁之祖。

在文章方面,骆宾王是照耀千古的人物。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七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义,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关于骆宾王的最后归宿,史料说法不一,专家众说纷纭。骆宾王的最后归宿也成为一大历史悬案。阳新人为什么传说骆宾王来泗洲禅寺隐居?其后代子孙为什么会在阳新生息繁衍?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多次去东源、王英、富水三地实地考证,询问熟悉掌故的老人,查阅当地骆氏宗谱,终于理出了一点脉络。

兵败后,唐代诗人骆宾王是被杀、隐居还是出家了?终于真相大白

从江南神童到仕隐之间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在乌伤城(今浙江义乌)北,有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小村,名叫骆家塘,骆宾王诞生在这里。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骆宾王的祖父是位文武双全的名士,早年担任地方小吏,后入行伍,征战沙场,有斩将夺旗之功。后来为保全妻子儿女,祖父弃甲归田隐居。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宾王的父亲骆准,字履元,是骆宾王祖父的次子,在祖父的言行熏陶下,骆准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骆准配高氏,生宾凯、宾王、宾叔三兄弟。

骆宾王生得眉清目秀,歧嶷不凡。还在宾王开始咿哑学语的时候,祖父就经常把孙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骆宾王禀赋过人,过目成诵,五岁上就能背诵数百篇诗文,而且在祖父的指导下,还能吟句作文。

骆宾王十七岁这一年,在父执和亲友的撮合下,与卢氏成婚。婚后儿子骆岚出生。其哥骆宾凯早已成家立业,耕读传家,配妻王氏,生有二子:骆嵊、骆崇。

十八岁这一年,父亲病死。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亲人催促骆宾王上京赴考,求取功名。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二十二岁那年的秋天。

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以及显要人物的推荐。流弊所向,应考前考生必云集京师,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于是请托、通关节等现象层出不穷。有些考生还直接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员,以期先声夺人。骆宾王明知其中玄机,也决不追逐权门。考试的结果,自然名落孙山。

骆宾王极度失望地赶回瑕丘,一家人团聚。这时其弟宾叔早成家了,配妻元氏,生二子:骆峰、骆峻。母亲依然安康,兄弟妯娌和睦,妻子贤良端淑,侄儿侄女齐集膝下,骆岚天真可爱,骆宾王沉浸在天伦之乐中,暂将诸多失意抛诸脑后。这次长安之行,给骆宾王的最大收获,是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现实的严酷。

永徽年间,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但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罢去官职。不久就离开长安,到河南豫州,担任道王李元庆府中的幕僚。六年后,骆宾王离开王府。

在官场混迹近十年,虽然一度得到李元庆的赏识,但所见所闻,特别是亲身经历的罢官屈辱,使骆宾王深切感受到宦海的混浊。以自己这样狷介刚直的品性,极难在官场的血雨腥风中保全自身。与其将来被恶浪淹没,不如早点跳出宦海,找个风浪不易波及的地方,一家人过几天宁静的生活。于是骆宾王不再谋仕,效仿陶渊明,又回到第二故乡兖州,耕读自娱。他经常和一批志趣相投的诗朋酒友,一道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此时的骆宾王才华盖世,文气所向,积于中者浩若江河,发于外者炳如日星,沉浸浓郁之气直足以与先圣相匹。由于他的文名显赫,一些地方官佐、士绅乡贤,也都慕名和他相交,向他求文乞墨。林泉邀游,诗酒啸聚,使骆宾王“颇得闲居之趣”,真正感受到挣脱官场繁文缛节的羁绊,回到大自然怀抱的舒坦。

与徐敬业一道起兵终失败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西域一带的大片领土。朝廷派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其时骆宾王已经五十二岁,边疆军事的失利,激发起他爱国的热情。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要求从军自效。裴行俭非常器重骆宾王,于是骆宾王从军入伍,于七月初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从江南来到大西北,天山积雪,交河绝塞,边庭落日,戍楼烽火,野气狼烟……异域风光给了骆宾王丰富的创作源泉,边塞诗情由此点燃,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骆宾王是边塞诗的大量创作者,为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开辟了先路。

咸亨三年(672年),西南边陲的姚州发生战乱。骆宾王随军入滇,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总府里任书记,随军征战,拟写檄文布告等。在此期间,结识了眉州刺史徐敬业,徐敬业所谋者大,骆宾王愤世嫉俗,两人惺惺相惜,互相引为知己。徐敬业是唐司空李勣(就是民间所说的徐茂公)的长孙,少从祖父征伐,有勇名,历太仆少卿,袭英国公。

兵败后,唐代诗人骆宾王是被杀、隐居还是出家了?终于真相大白

在蜀中整整过了两年悠闲的生活,骆宾王军中任期届满。五十六岁那年的冬天,他回到长安,和家人团聚,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此后与徐敬业书信往来,交往密切。吏部按绩考核,授予武功县主簿的职务。六十一岁那年的春天,服丧期满,补授长安主簿。不久,朝廷拜为侍御史,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

永隆元年(680)八月,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出狱后贬为临海县丞。朝中派人来监狱宣布大赦的决定,骆宾王才知道自己可以出狱了。接着圣谕到,贬骆宾王为临海县丞。但骆宾没有赴任,而是同徐敬业会于扬州。徐敬业因事被贬为柳州司马,赴任时途经扬州,弟弟徐敬猷坐事免职,与哥哥一起。徐敬业与骆宾王、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魏思温等密谋,决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于九月二十九日据扬州起兵,讨伐武后。

对扬州叛乱之事,武则天早有心理准备。

武则天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御史魏元忠为监军使,调集三十万大军,前去征讨。

为给徐敬业、骆宾王以心理打击,又下诏削夺徐敬业已故祖父李勣的官爵,把这个忠心老臣的坟也给挖开了,砍烂棺木,复其徐姓。按古代皇朝律法,一人谋逆,殃及上下几代,即便是曾经的肱股之臣,也不能免死后之辱。又下令缉捕徐敬业、骆宾王家属,留在京城的徐氏家属几乎给杀个干净。

徐敬业起事前,二叔徐邵、三弟徐敬真和骆宾王弟弟骆宾叔等人为避祸隐居(江苏徐州),卜居饶州三莲河。扬州起事不久,为免灭门之祸,徐敬真、徐邵与骆宾王家人秘密逃往洪州避难,后迁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土塘,存下两家血脉。

两军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以后,十一月中旬,李孝逸和徐敬业的主力部队在临淮下阿一带隔溪对峙,准备决战。李孝逸督军大举攻城,一鼓作气拿了下来。徐敬猷从暗道溜出城去。骆宾王挺剑奋力冲杀,抵挡不住,疲惫不堪的起义军无力反击,结果全军溃败。徐敬业、骆宾王等彻底溃败。

隐居王英白马山

徐敬业等将领见大势已去,乘船出海,计划逃往高丽。船到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遇大风,所以就停靠在蒜山边上避风。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早有叛变之心,这时乘机率众哗变,一时船上大乱,骆宾王见情形不对,纵身入海。徐敬业力战不敌,也跳海逃生。

王那相等斩获徐敬业僚属共二十五人首级,献到李孝逸军前投降。王那相为邀功,谎称斩得贼首徐敬业、骆宾王等首级。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至此彻底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那么徐敬业、骆宾王哪里去了呢?

孟綮《本事诗》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可是骆宾王并没有死在灵隐寺。

武则天大获全胜,立刻下达通缉令追捕骆宾王及其家人。

骆宾王深通水性,跳海逃生之后,逆江而上,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逃亡。其时骆宾王年事已高,在经历这样一场巨大的动乱之后,无论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沉重的打击和损伤。辗转到少室山嵩山少林寺疗伤,因被武则天的耳目告密又遭追捕。出逃后又投往山西五台山为僧,因逃难来路不明被排挤再度出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义乌老家,因为官府盘查非常严密无处藏身。为了避难,逃到宁波普陀山为僧,又因水土不和,加上急火攻心,在普陀山染疾数月。病未全愈即离岛投奔杭州灵隐寺为僧。

徐敬业等败亡后,武则天并没有对徐、骆两族予以大清洗,她深爱骆宾王之才,常找骆宾王诗作来读。不久武则天废睿宗自立,治国有方,重用狄仁杰等名臣,唐朝国力渐渐强盛。

骆宾王从灵隐寺遁走后,辗转来到永兴县,得知徐敬真等人已在土塘安居,骆宾王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到王英白马山隐居。村人很敬仰这位老者,听说他姓骆,称他为骆公。

晚年结婚育一子二女

当地传说,骆宾王隐居期间,附近一位董姓女子,年方妙龄,爱慕骆宾王才情气质,狂热追求他。骆宾王已到人生的暮年,烽烟岁月,生活的沧桑,让他身心俱疲。他确实孤独了,在姑娘不懈的追求下,骆宾王终于向对方洞开心扉,董姓女子于是成为他晚年的伴侣,育有一子二女。

骆宾王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在阳新创作了不少诗歌,惜乎多已失传,只留下《晚泊江镇》一首,传说是一年秋天他乘船沿富水河进长江所写,诗曰:“四运移阴律,三翼泛阳侯。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夜乌喧粉堞,宿雁下芦洲。海雾笼边徼,江风绕戍楼。转蓬惊别渚,徙橘怆离忧。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振影希鸿陆,逃名谢蚁丘。还嗟帝乡远,空望白云浮。”

唐太宗时,西域高僧僧伽大师在泗洲建寺传经,人称“泗洲和尚”。山东兖州府泗水县有一名士,曾任五公师相,称为禧公,告老回乡后受僧伽大师点化,遁入空门,终于成为得道高僧,道号慈方上人。

一夜,慈方上人梦中得兆逢虎立基,于是云游天下名山大川,想寻一方圣土创立庙宇。一日云游到永兴县东源骆授山,果然好去处,山明水秀,翠峰如簇。上人入山寻幽,林中惊起一只猛虎,对着上人长啸三声后逸走。上人很高兴,认为正应梦兆,便在此挂锡立修寺宇。因资金不够,慈方上人四处化缘。

隐居东源的骆宾王倾囊相助,并题写“泗洲禅寺”四个字。慈方上人素慕骆宾王文章与气节,两人终日在一起研讨佛经,切磋诗文。后来骆宾王入寺为僧,授寺僧武功。几年过后,泗洲禅寺香火旺盛,殿宇庄严,金碧辉煌。又十余年,有寺房九十余间,名僧和尚九十九人,僧徒数百人,分文武两班,文僧参禅,武僧防卫。泗洲禅寺环境幽静,一条小溪流水潺潺,忽然潜入地下,至寺前又突然喷出,水柱如燃香之状。寺旁有一古柳,树身粗大,枝繁叶茂,不可知其年月,相传为骆宾王所植。

骆宾王闭门修炼,遂成化外高人,最后圆寂在泗洲禅寺,年九十有余,其后代子孙繁衍,遍布阳新各地。泗洲禅寺后面村子是骆家山组,据说是骆宾王后裔,山上有座白马寺,寺中有口古钟,传说来自黄梅五祖寺。骆宾王当年结庐之处,就是今天的骆家寨。据说,唐中宗复位后,为泗州禅寺题写了“骆宾王归隐处”的石碑,惜乎在土改中被毁。

唐末黄巢起事,战乱四起,泗洲禅寺毁于兵火,相应古迹多已毁坏。朱温本为黄巢大将,率军攻打河中。由于屡战屡败,怕受到谴责,于是叛变降唐,投归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唐僖宗拜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

中和三年(883)又被授以宣武军节度使,随后击败黄巢,龙纪元年(889)斩黄巢余部秦宗权,被封为东平王。天复元年(901)封为梁王。黄巢覆亡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朱温时时威逼唐帝,唐朝覆没只在旦夕。

骆宾王后裔子孙骆谨仕唐为检校司空、鄂州左相马部使兼理永兴制置使、兵部尚书,封上柱国。当时因朱温僭逆,骆谨为避兵乱,弃官隐居于兴国州永福里山口。

天复三年(903),骆谨见先祖骆宾王所修的泗州禅寺只余下一片废墟,心内叹息,于是依山麓重建泗洲禅寺,度僧供佛,祈求保佑国祚。骆谨也效仿乃祖居住禅寺之内,以终天年,但泗洲禅寺已不复往日规模。骆谨后裔子孙聚居的地方称为骆授。

距泗洲禅寺不远,曾有一块古墓碑,碑文上介绍了骆宾王的平生。泗洲寺志上介绍了骆宾王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后,又逃到泗洲寺,最后圆寂在泗洲寺。遗憾的是,寺志在文革时被造反派烧毁,古墓碑当时被人埋进了田里。1961年2月,泗洲禅寺被湖北省政府授为“骆宾王归隐处泗洲禅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