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这首诗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罗敷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的美丽、坚贞和机智,揭露了太守的卑劣、丑恶和愚蠢。这首诗在叙事中着力于人物刻划,可敬可爱的罗敷是一个永远焕发着艺术光彩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我”是个复数代词,意思是“我们”。这两句抓住太阳这个美好事物,用以起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女主人公居生的楼阁。同时借助第一人称,流露了对她的热爱和赞美。从第三句起改用第三人称叙述描绘。”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好女”就是“美女”。秦罗敷其名其姓, 均为古代诗歌中 美貌女子所常用。“罗敷喜蚕桑, 采秦城南隅。 ” 罗敷是个 热爱劳动的农家女,正在城南桑田里采桑。地处城南、社会 环境并不闲塞:城郊农家,较为见多识广,这正是德识智勇 兼备的罗最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从“青丝为笼系”,到“紫绮为上襦”六句,从主人公的劳动用具,头饰,服饰三个方 面分张供托罗敷的品行高洁容貌华美,这里点出桂枝作为劳 动器物比拟手法,用芳香草木象征主人公的情操。品德端庄,“倭堕髻” 是汉时流行的发式,“明月珠” 是说主人公的耳珰像宝珠一样华美,不宜直解为价值连城的西城明珠。她下穿杏黄色绫缝的裙子,上穿紫色绫做的短袄,色彩鲜明。诗篇用头饰、穿戴美来衬托主人公的美貌,如绿叶扶衬红花一样。有人认为,农家女穿着这么光彩,就不能属劳动阶层,而像个官府太太。好像农家女注定是面黄肌瘦,不修边幅,衣裳补丁摞补丁。果真那么描写,恐怕我们讲罗敷怎么美就无人相信了,也无法引出与太守的冲突,整个作品也不会流传至今。
“行者见罗敷”以下八句是作品的精采之处,妙在对罗敷美貌的描写,不是直观地写她眼睛鼻梁脸蛋儿,而是将主人公的美通过旁观者下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来进行反证。主人公美到什么程度?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美的形象给人留下广阔天地,任凭联想、创造。主人公的美丽形象首先被“行者”“耕者”“锄者” 所关注,这表明前者与后者之间具有劳动者共同的审美意识,否则,像鲁迅先生比喻说的:“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文中笔调虽较粗犷,但是健康的,与太守的占有欲有着本质的区别。挑担的“行者”看到罗敷一下呆住了,停下担子下意识地理摸胡须,这是身心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的特有的心理表现;这么描写,与其年龄和经历是非常适合的。那个“少年”就不一样了,他此时的心理比较慌乱、激动,潜意识摘下帽子,扶正包头纱巾,端正自己衣冠,想以此博取姑娘的好感。“耕者”“锄者”又与“行者”不同,他们是与罗敷隔着一段田垄的邻里,罗敷在桑从中时隐时现的美容强烈吸引着他们,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常常停下活计左顾右盼,贻误了工时。“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中的“坐”作“因”解。收工后,“耕者”“锄者”一路回家,在道上互相打趣骂俏,用“怨怒”这种变相的戏谑语言来排遣美在心里的余波,再次获取一种心理满足,进一步反衬罗敷之美。
本诗没有对罗敷的容貌作直接的正面描写,而是从服饰的艳丽、旁观者的反应来烘托谊染她的美貌。这是因为罗敷是一位理想化了的美女,很难用恰当的词句对其外貌作具体的刻划,而从旁观者倾倒于她的如醉如痴的举止神态中,却能充分表现出她的非凡之美;采用这种“从虚处着笔”的手法,能够更好地启发读者的想象,显得十分含蓄,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各自的审美观点去想象罗敷如何美貌动人:采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还能增强本诗所具有的幽默凤趣、诙谐活泼的喜剧色彩。
第二段写罗敷拒绝并斥责太守的调戏、引诱。从上一段写罗敷的外形美转到写罗敷的心灵美。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这里用五马徘徊不前的姿态,来表现太守的心理活动。马在“踟蹰”,太守在生邪念,而太守的官威是不能减的,于是指使小吏去探话。小吏在太守与罗敷之间往返问答,周旋许久。最后太守原形毕露,问罗敷:同意不同意一起乘车回官府?太守是一方之长,是个“大人物”,周围又有一批凶恶的帮凶;相比之下,民女罗敷孤身一人。此时此刻,罗敷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心理活动异常剧烈:逃,逃不了:躲,躲不开;硬顶,无济于事;唯一可选择的生路是‘智斗”!”智斗”又从什么地方打开缺口?太守的态度有两处启示了罗敷。第一处是“五马立踟蹰”,太守起了邪念,他在盘算之中,他既要达到目的又不失体统。过去评论太守这个人物,常常从概念出发,认定他是个无恶不作的淫棍,无心理冲突可说。我觉得,眼前的太守与《水浒》里的恶少高衙内不能等量齐观。
第二处:“宁可共载不? ”这一诘问句,从口气上带有某些商量的成分,与“踟蹰” 同样表达了太守在矛盾心理驱使下犹豫不定的神态。胆大心细的罗敷敏捷地觉察到了,于是勇敢地“前置辞”。有识才有胆,罗敷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违拗他的意志,是在机敏地分析情势后才采取果断行动的。那么用什么样的答辞才能居高临下堵住太守的邪想?这就要追溯到她所处的“ 城南隅”社会环境,她多少了解一些当时官僚的弱点一一封建礼教培 养出来的政客,一方面生活荒淫奢侈;同时又怕在道德名誉上沾有恶名,罗敷抓住这一点,理直气壮地回答:“使君 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态度严肃,言辞锋利,意谓:太守你怎么这样糊涂!你知道强占有夫之妇该承担什么罪名?原来就怀鬼胎,有所顾忌的太守,被罗敷一棒点中要穴,顿时哑口无言。罗敷的言行表现了她高洁、机智、勇敢的鲜明性格。罗敷说“自有夫”,是为形势所迫而说的“假话”,此时,只要能摆脱困境,假戏真唱有何妨?何况这样的“置辞”对刻划人物、强化主题起积极作用。
第三段写罗敷盛夸夫婿,压倒太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罗敷的“假话”产生效用后,不做, 二不休, 干脆说个痛快。我的丈夫在“东方”做大官,出巡的时候,千骑随从,威风凛凛走在前头。你要辨识他吗?只看那骑高头白马后边跟从着许多骑纯黑马驹的,就是他了。这就是说,我丈夫的地位比你太守尊贵多了。又说他那匹坐骑尾巴上系着青丝,金色的络头笼着马头。他腰间佩着剑柄用绦带缠绕的“鹿卢剑”,那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这就是说,我丈夫的财富比你太守多得多。接着又为“夫婿”编出一张履历表。我的“丈夫”从十五岁当“小史”到现在“专城居”。这是说我丈夫一直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罗敷再从“夫婿” 的长相、风度来夸耀:我那丈夫白白的面孔,长长胡须,堂堂一表人材,这是说我丈夫相貌比你强。最后,说他在官府里,受到众人夸赞,说明其威望之高。
“使君”之所以敢向罗敷提出“宁可共载不”的非份要求,无非是依仗自己的权势。罗敷为了堵绝其邪念;摆脱其纠缠,果断地采取“以势攻势”的策略,她从地位、财富官职和相貌四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夫婿,意在压倒对方的气焰,达到奚落、讽刺的效果。罗敷如此盛夸丈夫,一方 面是迫使欺软怕硬的“使君”,不敢对自己(高官眷属)轻举安动,另方面是要让他在与自己丈夫(才貌出众)的对比中,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这段夸夫的描写,充分体现出罗敷高洁自重、不畏权势、机智聪颖、敏捷善言的个性特征,使女主人公罗敷的艺术形象显得更为丰满、完美,大大强化了作品的主题。罗敷夸夫,口齿伶俐,绘声绘色,越说越来劲。太守自然是越听越扫兴,越想越尴尬,只好灰溜溜地一走了事。不过,这些诗中都没有写,而是让读者去想象这个必然结果。这样的艺术处理无疑是十分高明的。
这首诗调动了铺陈夸张,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呼之欲出。通过塑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罗敷的可爱形象,痛快地讽刺、嘲笑了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吏,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如此严肃的主题,却以喜剧化的形式表现,显得十分新鲜别致,也给罗敷带来了独特的风采,成为一颗不朽的明珠,永远焕发着艺术光彩。
- 上一篇:罗浮山——岭南第一山
- 下一篇:晋中:罗贯中纪念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