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菊先生:感谢你的精彩回复。
我为什么很在乎“诗无达诂”?这是因为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读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是就算读懂了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读书的时候太容易按照自己的感受理解去理解别人的作品了,有时,根本不考虑作者在表达什么,这正是产生“《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根本原因。
一个作品,本来就是供人们学习应用的,读者怎么理解,应该不关作者,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作者的思想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也就是说,读书,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要从读作者开始。
现存的《论语》是不是完全是孔子的言论?但当时的儒家的思想理念是在其中的。由于中国文化深受形象思维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形象比喻为主,因此,我们现代人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换来正确的解读。比如说,尧舜,这就是一个喻体,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指他们的帝王身份。毛主席有一句诗“六亿神州尽舜尧”我看,这就是对孟子“人皆可为尧舜”的最准确理解。你想一想,如果人人都是“帝王”,那叫现实社会吗?所以,“尧舜”主要指的就是“贤者”这样一个方面。人人是不是可以成为尧舜?就实践的现实性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是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起码的做人目标,所谓“虽不可至,心向往之”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经典,我们既要找到自己的灵感,也要深入原典精义,正确理解儒家的本来思想是什么。语言有永恒性,但也有发展性,其中发展性往往会掩盖永恒性。什么是永恒性?那就是作者本来的思想是不会改变的,被改变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我们今天读到的各种《论语》版本,其中大部分已经不属于孔子,而属于儒家,这是因为欣赏型思维,始终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发展优势。因为,语言要发展,思想要发展,我们从《论语》里面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发展了的孔子,这是值得庆幸的,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许多多真实的孔子。
我历时数年完成了《杜甫马诗里的诗话与史话》这部书,本来研究杜诗对我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可能性,但是,我是一个思维科学爱好者,当我深入其中,发现我们古代的思维体系完全被欣赏型思维所笼罩,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对于杜甫诗歌的误读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事实清楚,有的涉及推理无由。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一个事实,因为,在我的想象之中,读诗学者,不至于这样出错吧。因此,我决心要研究一下欣赏型思维到底在中国思维历史上有什么问题。我发现,不但是读诗,凡是阅读,无不陷于“《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者。这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小错小疏,而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完整价值,如何为我们完整准确地承传下去,并融入当代,融入世界的大事。我们正面临一场重新整理经典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让一个面目真实的经典呈现在当代呈现在世界面前,这需要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再做一些新的播种。
答梦菊《季氏第十六齐景公有马》
- 上一篇:《论语》通译
- 下一篇:《论语》:卫灵公篇(七)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