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后有全卷图)
第一集:相遇
曹植在树林里散步,忽然抬头发现了河上美人。
且看曹植对洛神的描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这些细节烘托仙子的神秘、美丽。
第二集:相恋
再次相遇时,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
洛神也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洛神特别开心,就告知自己的姐妹们,姐妹们“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起跳舞庆贺洛神恋爱。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 “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
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拼力收风。
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
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
人身龙爪的女娲凌风而歌。通过众神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三集:离别
由于洛神是神,曹植是人,人神殊途,依依不舍。
快乐很短暂且永不再来,洛神第一次垂下眉眼、面沉似水。
曹植则强忍悲痛,无言以对。
画面的高潮,洛神驾六龙云车远去,与激烈画面相反的,是洛神满脸怅惘地回望,欲去还留、依依不舍。
而曹植并不死心,急命随从驾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
波涛奔涌,正如曹植心中的急切。
值得注意的是,洛神一直不曾离手的羽扇,出现在曹植手中。
没有追上洛神,曹植回来后通宵不眠。(画中的蜡烛就表示“通宵不眠”)
天亮了,此情难尽的曹植万般无奈,只得乘车离去,但心存一线希望,不时回头张望。
顾恺之是开创中国人物画的鼻祖,他的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被后世称为“铁线描”。唐代张彥远对顾恺之的画评价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雷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也。”
通观《洛神赋图》,此画作对于山川树石的处理还略显简单,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整幅作品的装饰趣味。此外,衬景中对车船、女娲以及怪诞神兽的描绘都极为生动鲜活,使整幅画面充斥着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此幅作品无论构图、情节的展示、人物的刻画以及笔墨绘画技巧方面都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之瑰宝。
现实中的他和她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繁动荡的时代,战争和权力的更迭,导致的生命的突然消失、仕途的起伏坎坷使得人们对人生体会比以往更深刻,此时“痴”成为了一种风潮。
故事还要回到三国时期,故事的女主人叫做甄宓,她是上蔡县令甄逸之女 ,是位绝世美人。起初她嫁给了袁绍之子袁熙,后来官渡之战袁军大败,甄氏被曹操俘虏。
此时,曹植和甄氏相遇,他们互生情愫彼此倾慕,但同时哥哥曹丕也喜欢甄宓。后来曹操将她嫁给了曹丕,曹植由此积郁成疾。
公元229年,曹丕登上帝位,甄宓为甄后。后来,曹丕宠爱郭氏女而冷落甄宓,郭氏女为上位设计陷害,甄宓被曹丕赐死。
甄宓去世后,曹丕将她的金缕玉带枕送给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心痛不已。昔日想念之人已经烟消云散,他满怀凄楚地走在回自己封地的路上,后写下《洛神赋》。
有人评论,《洛神赋图》这幅1600年前的画卷,形象再现了中国最美的“柏拉图式爱情”。
曹植七步成诗,是曹操最欣赏的儿子,但在王位之争中输给了哥哥曹丕。曹植不够勇敢,面对爱人不敢努力争取,面对江山时他更不敢。所以《洛神赋》中的悲,除了是悲爱情,还有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