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一直被广为传颂。在初中教材中,也属于必背课文。读起来非常朗朗上口: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当年学习的时候,只背诵其文,不求甚解,不究其意。现在想来,当年可能理解有误。
一直以来,一直认为本篇是使君想调戏美女,不想最后被美女嘲笑一番,自讨没趣。类似广西刘三姐对歌的故事。
现在回过头来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绝色美女秦罗敷究竟是个什么人?贵妇人?小老婆?自大狂?高智商?都有可能,似乎也都不可能。
《陌上桑》开头工笔细描,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老中青三代观众粉丝看了,无不如痴如醉,如癫似狂。这是比较可怕的,完全属于社会不安定因素。
有人说,“本诗一直以来被误解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这是误读。这首诗其实是汉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太守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劝民农桑。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被罗敷痛斥一番,表现出罗敷高尚的操守和知礼节的大家女子”。
是这个样子么?我看未必。
因为罗敷年龄不大,“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可是她的丈夫比她大很多,属于老夫少妻。
按照罗敷自己所说,她的丈夫:“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那么其年龄不低于于四十岁,是一个上进心强,步步为赢,官运亨通的人物。如此聪明美貌的罗敷怎么会找这么大年龄的一个老公呢?因为权?钱?地位?还是其他?
再就是,如果罗敷嫁给了这么一个优秀官员老公,最起码是个正厅级干部吧,也有可能是省部级干部。自己已经是一个贵妇人了,那么她为何不跟着丈夫去城里居住?反而在乡间采桑养蚕呢?
如果真的热爱劳动,在家里做些针线活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到田间抛头露面让人欣赏和调戏啊!
她的身份似乎有可能只是小妾。
不过那个时候,条件再差,“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有一千匹骏马的官员老公,也不会让心爱小妾去田间地头劳动的。不然,如此美貌,出去不怕惹事啊?
其身份难以断定。
再就是,如果罗敷说得是真的,那就她未免有些自大自负了。她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使君:你一个刺史算什么啊,蠢且愚!我家老公比你牛叉多了,你少来那一套,我根本看不上眼。
罗敷经常出门采桑,粉丝肯定很多,每天收到的求爱信估计都要两吨以上,热辣辣的求爱眼光,集中起来,能烧火做饭,面对每天骚扰无数,她心理素质绝对过硬,不会对使君的邀请,“宁可共载不?“,或者“宁可共枕眠不”,反应过于激烈,进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她会一笑了之的。
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也许罗敷就是义正言辞地开个玩笑罢了。她是白美聪,又有高智商,这个是用计吓唬,智退使君,让使君知难而退。
大家别当真,可以散了。这事就结束了。
不过,这位使君也不是傻子吧,如果回去再派人打听一下,原来罗敷没有婆家,一切都是吹牛,一切都是骗人的。他会不会卷土重来呢?他会不会使用无力呢?
看来《陌上桑》还需要再有一个续集才行。就是不知道续集是大团圆的喜剧呢,还是你死我活的悲剧?是否也会遭遇《红楼梦》后四十回那样,人人不满意的遭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