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算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尤其是唐代“五十少进士”。
所以孟郊在46岁高中进士时,才会那般惊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很多人考了一辈子的科举,也许都中不了进士,就像罗隐,“十上不第”。
其实,除了他,晚唐还有一位诗人也是屡试不第。
这个诗人名为“高蟾”。
他的诗风奇险,意疏理寡,另一位诗人薛能曾说:“我若是见到他,一定要打他一巴掌”。
但我们今天看来,高蟾有些诗还是不错的。
例如“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后来的元好问和纳兰容若都曾引用。
他出生贫寒,自幼聪颖好学,一心想着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却无奈屡试不第。
有一次考完试后,他爬上了考院墙壁,挥笔写下一首诗,“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抒发了他内心的愤懑之情。
虽然当时这首诗轰动一时,高蟾的那次考试依然是名落孙山。
后来他又向当时的一个大官——高侍郎赠诗一首,而正是这首诗让他最后终于考中进士,平步青云。
这首诗名为《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全文如下: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其实唐朝很多诗人都写过干谒诗,像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而高蟾的这首诗也是为了求得大人物的赏识。
他运用比兴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高侍郎引荐的思想,不卑不亢毫无谄媚之感,也算是难得了。
诗歌前两句写的是得第者志得意满的情态,也暗含了对皇家雨露不均的不满。
天上的碧桃树是那样的枝繁叶茂,这是因为它是以露水灌溉的;日边的红杏娇艳迷人,这是由于它是倚着云彩而载。
唐朝的进士虽然难考,但新科进士的待遇却是很优渥的,所以诗人才会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比拟,暗含得第者一朝跃龙门之意。
但由于晚唐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而诗人这两句也是有所指,在他看来大部分的得第者,不过是有所依仗罢了。
这两句充分地表现了他对当时舞弊现象的极度不满,但由于他写得的十分唯美又婉转,所以不会令人心生反感,这便是他的高明之处。
接着的两句,他以“芙蓉”自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锐意进取之心,也许这正是最打动高侍郎之处。
高贵的芙蓉在秋天的江边盛放,何必抱怨春风呢?
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以江边的芙蓉和天上的碧桃,日边的红杏作对比,芙蓉的清丽绝不同于桃杏的妖艳,就像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里有显示自己高尚情操的意味;
二是生不逢时的愤懑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在他看来芙蓉不能和桃杏争妍斗艳,那是因为秋天未至,等到秋高气爽时,芙蓉必能艳压群芳,这是他的自信。
全诗写得很是婉转,怨而不愤,后来高侍郎读后大为赞赏,于是便向一众王公大臣夸赞高蟾的才华。
在高侍郎的极力推荐下,高蟾终于在第二年的科举中高中进士,最后甚至官至御史中丞,大概四品官。
他曾因诗被人嘲笑,最后却凭借这首诗,平步青云,也算是幸运了。
后来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也曾以此诗来暗喻黛玉的结局。
在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众人抽花签,当时探春抽中的是杏花,签上所引用的便是高蟾的“日边红杏倚云栽”,而黛玉抽中的是芙蓉花,“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是王安石《明妃曲》
中的诗句。
这里便暗示了黛玉远嫁的结局,而探春的远嫁是众所周知的,“千里东风一梦遥”,由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并不能完全代表曹雪芹的本意。
所以对于黛玉的结局,有人根据此诗,推测是和探春远嫁海外。
红杏是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说明黛玉为主,探春为从,两人双双远嫁。
也许高蟾也没想到他的一首诗竟能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吧,不但令他平步青云,还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当真是令人叫绝。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