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论文就像十月怀胎,提交查重就像在做基因鉴定,无论这篇东西质量如何,它都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凝聚着我们无数光阴和无数心血。
毕业那阵子,和理工科朋友聊天的时,感觉他们总是有清晰的计划:“今晚再出一组数据,明天就能写完一章稿子。”要求严格的那些课题组,还需要他们每天都去实验室里打卡。更值得羡慕的是,他们的论文选题往往是某项大课题组里的一部分,前有无数师兄师姐引路,后有导师前辈保驾护航。相较而言,我们文科生就“自由散漫”得多了,每人都抱着一个独属自己的小众选题,不是躲在图书馆就是躲在咖啡厅,不是躲在咖啡厅就是躲在宿舍,默默思考人生。文科论文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特别在决定不继续做学术、不继续读博之后,写毕业论文就成为了一场漫长的告别:告别柏拉图、黑格尔、福柯、德里达、桑塔格,告别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离开理想王国,走入现实世界……也正因如此,总想把论文写得好一些,再好一些,才能对得起本硕这七年。研究生一年级下半学期,我们系已经完成了开题。经历过二年级的漫长阅读筹备,在三年级时大家纷纷动笔。这段时期可以被总结为“两少,三多”。“两少”是指,聚餐、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越来越少,自信心也越来越少。“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论文”,最焦虑的地方是,对每天的进度都没办法真正把握:有天我在宿舍电脑前坐了八个小时,冥思苦想写了500字,删了1500字,经过努力奋斗,让自己的进度变成了负值。不敢出去玩,不敢休息,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给亲戚拜年的路上都在用手机看文献。而且,读到的好文献越多,对自己的作品就越不满。给导师打电话汇报进度,简直要哭了出来。导师可能是见惯了迷茫的毕业生,温和地安慰我:“你们读到的都是传世名家的作品,自己不过是个刚读到硕士的学徒,‘眼高手低’是正常的,眼高了以后才能手高嘛!”“三多”则是,点外卖越来越多,头发出油越来越多,熬夜越来越多。憋论文的时候,因为不想换衣出门使得思维中断,我和室友变成了“外卖党”,对周围每家外卖店的拿手菜和送餐速度如数家珍。有时候写得太专心,已经过了饭点,索性就少吃一顿,路过体重秤的时候称一称,如果发现轻了,会心满意足地想:“虽然日子苦一些,但至少越来越苗条了。”如果发现重了,则是:“虽然体重回来了,但看来最近生活状态还不错。”精神压力也反映在了身体发肤上。特别是论文提交截止日的前几天,每次照镜子,都能最直观地感觉到自己的憔悴:眼圈发黑,下巴的痘痘阴魂不散,头发越来越油。在室友的安利下,我甚至去校医院挂了号,还从网上斥巨资代购回来一堆德国进口洗发水,生怕自己最后论文写完了,人也秃了。实在压力太大的时候,写完一小节论文,就跑去购物车里买几件好看的裙子:“等写完这篇论文,还要做回美美的那个自己。”最为常见的行为则是熬通宵写作。文科论文讲究思绪连贯,有时候看了一天文献,临到半夜忽然醐醍灌顶,文思泉涌,这时候如果躺下睡一觉,第二天又会是“万事转头空”,需要重新理清思绪。
几番折腾下来,我慢慢摸索出了高效的方法:灵感上来的时候灌上两杯咖啡,索性不睡,一口气写到天亮,第二天早上八九点再踏实入梦。第三天调整状态,继续开始。写论文从每天八小时的“回合制”比赛变成了一场马拉松,看着窗外的天空一点点亮起来,听到校园里零星响起鸟鸣:凌晨四点算什么,早八点才是常态。当然,为了防止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些极限操作是绝对不能让他们知道的。写完论文后发朋友圈纪念一下,还要小心翼翼地选中分组,把所有可能泄露情况的亲戚长辈全都设置为“不可见”。最终完稿是在上周五凌晨六点,最后通读过一遍,我将它提交给了导师。憋论文就像十月怀胎,提交“查重”就像在做基因鉴定,无论质量如何,这篇东西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凝聚着无数光阴和心血。写完最后一个句点,它终于诞生了,我们终于和过去的一切顺利告别。前方征途更远。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 上一篇:在外漂泊时间久了,都会思念家乡,这几首思乡的诗满满的乡愁
- 下一篇:再取马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