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了,但毛遂自刎而死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吧?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胆识和智慧,促成了楚、赵合纵,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厚待毛遂,尊为上宾,这是正常的论功行赏,毛遂当之无愧———但上宾可以尊,今后遇到重大使命,却还是得掂量着办,而不是贸贸然把毛遂再扔进哪个未必合适的岗位上。
野史、小说和戏文上对毛遂的吹捧固然偏颇、夸张,但这些文字对平原君一边倒的鄙视,却是一点不偏颇、半点不夸张,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以“养士”出名的平原君,临时有事了需要人才了,才来一场海选,那平常干什么去了?平原君白白招揽了这么多“储备干部”,却连基本摸底都没做好。哪个能文、哪个能武,哪个既能文又能武,心中早该有个准谱,接到“突围去楚国求救”这个紧急任务后,何至于要搞那么个临阵磨枪的“海选”来甄别人才?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之机,派遣大将攻打赵国。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御强敌呢?平原君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赶忙推辞:“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不才之处。”
此时其他门客因为平原君怠慢他们,集体跳槽到了魏国信陵君那里去,但平原君眼瞅着此时享受高干待遇的毛遂足吃足喝无所事事,愣逼着他带兵打仗———平原君压根就没想过,外交能力和统率千军对能力要求有何不同。尽管毛遂身先士卒,但也无法抗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身亡。
毛遂从顶峰到坠落低谷,也就一年的时间。毛遂惨烈的后半段,更是暴露了平原君不能识人和刚愎自用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合适的那个位置,各种工作都能干、而且还都干的不错的通才当然有,比如诸葛亮、司马懿,但大多数人还是专才、平才。什么是专才?就是只在某一行或者某一领域干活他能干的很好,换了工种他就不行了,绞尽脑汁也干不好。比如,庞统,一开始刘备不喜欢他就让他去耒(Lei)阳当个县令。结果庞统干的一塌糊涂。后来诸葛亮说,庞统不止是百里之才,于是刘备让他当了副军师,庞统的才能得以发挥,帮助刘备取得西川。
- 上一篇:七言上联:几许闲愁频入梦
- 下一篇:侠肝义胆的纵横家鲁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