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犹记儿时读诗时每每念到这一首,总会想象这座洛阳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我国四大古桥,若单是如此也就罢了,与其他三座不同之处在于,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横跨泉州洛阳江入海,正因于此才凸显它的独一无二。
也许你会好奇它地处泉州怎会以中原古都来命名。简短说一下吧,由于三国一百余年的内耗,晋朝大一统后已无力像大秦帝国剿灭匈奴那样去对付以鲜卑为首的北方胡人,历经晋朝二代皇帝的八王之乱后,局势全面崩溃,胡人纷纷南下而牧马,地处中原的无辜百姓为了生存只能一路南逃,其中就有部分人来到了今天的泉州这一片。他们发现这里与故乡洛阳极为相像,就以洛阳给这里命名,生活的镇子叫洛阳镇,流经这里的山川大河叫洛阳江,自然而然,建在这里的这座桥也就叫洛阳桥了。
洛阳桥连接了洛阳镇和对岸,是过江的唯一通道。在洛阳桥还没修的时候,人们过江只能坐船。但是,这里坐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而是洛阳江的入海口,水高浪急,“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当地人为了祈求平安,给这里的渡口起了名字叫“万安渡”,但这丝毫无用,事故并不会因为你的虔诚而减少发生,若想战胜天灾,人本身采取的行动才是关键。
于是,宋朝蔡襄任泉州知州时,为了大众生计,决意修一座桥来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须知洛阳桥是建在洛阳江上的,跨服长且不说水对桥墩冲击力还大,建造难度不言而喻。但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古人以他们的智慧完美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首先,筑造筏形桥墩。即先选好桥址,然后沿着桥址中心线,往江中沉入大石块,这些大石块在水下形成了一道石堤,然后在石堤上建桥墩。桥墩的形状全部像小船一样,两头是尖的,这样可以减小水对桥墩的冲击。接着,又用牡蛎固桥法来抵抗岁月对桥墩的侵蚀。
众所周知,牡蛎有两个壳,一个壳会粘在石头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另一个壳盖着自己的身体,牡蛎就这么一个一个相互粘在一起。再加上牡蛎繁殖能力很强,有孔就钻,无孔不入,所以只要牡蛎粘成一片,铲子挖也挖不下来。于是古人就用这种纯天然的办法来加固桥墩。
就这样,在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下,洛阳桥建造成功,由于它独有的建筑特色,人们称它为天下第一桥。它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保留有当年的好履长波,跨江海,势若飞虹的雄资,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去泉州玩的朋友一定要记得看看这座千古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