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

“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13 09:40:56
阅读:
“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

近日,上海辞书出版社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古诗文是中国文化传统里的精华,对古诗文的鉴赏本身也是一种文学修为。传统文学体裁中的诗话、词话、文论,便是针对具体作品的鉴赏与评判,“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

由于传统的断裂和西方话语的冲击,今天的我们,很多人失去了欣赏古诗文的能力。这时,优秀的鉴赏辞典,便是一位指路的良师、伴读的益友。

■本报记者 顾学文

吟诗诵词为何需要鉴赏辞典

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同理,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谁都可以开卷吟诵,毕竟那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的亲近。可是,如果吟诵之时,有一本优秀的鉴赏辞典在旁“伺候”,便如同身边环立着一位位满腹经纶的大学者,随时随地可以求教。

《唐诗鉴赏辞典》便基于此种需求而生,它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之作,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书中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1100余篇诗作,各种流派纷呈。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大家,从诗谈开去,谈诗人、谈时代、谈情怀,他们说得娓娓动听,我等则读来畅快淋漓。

书中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认真尽了辞典的“义务”的。

《唐诗鉴赏辞典》是发轫之作,《宋词鉴赏辞典》则为鉴赏辞典系列中的经典之作。书中共收录宋、辽、金286位词人1294篇词作,延请夏承焘、俞平伯、臧克家、周汝昌、周振甫、程千帆、沈祖棻、叶嘉莹、王运熙等名家,撰写赏析文章,或一词一析,或少数首合析。这些赏析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宋词中所表现的或沧桑、或闲适、或缠绵、或豪放、或悲凉的情绪。

相比唐诗、宋词,人们对元曲的鉴赏能力更弱些,《元曲鉴赏辞典》弥补了此种缺憾。书中共收135位元曲作家的作品,鉴赏文章由王季思、王运熙、王水照、蒋星煜、隋树森等撰写。新一版以该书的第二版为基础,对全书100多张图片一一审核,删除质量不高的,补充新的。并对附录进行修订,加入了元曲的最新研究成果。

《古文鉴赏辞典》选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金、明清268位作家的568篇文章。鉴赏文章由王运熙、蒋星煜、霍松林、刘乃昌、陈伯海、刘学锴、羊春秋等撰写,从文学艺术的角度,鉴赏、评价古文的辉煌成就,帮助读者了解其发展和流变。新一版增加了清末民初名家名篇20多篇,增配与古文相关的书画作品40幅。

鉴赏与辞典,水火不容吗

鉴赏辞典固然有引路之功用,但劣质的辞典,却是“毁人不倦”。随着国学热的一再升温,各种混珠之鱼目不绝于市场。

确实,做一本好书谈何容易?回看入选书目中的“排头兵”《唐诗鉴赏辞典》,其诞生过程充分说明了,出精品一靠眼光和勇气,二靠坚持和审慎。

《唐诗鉴赏辞典》初版于1983年,30多年中,多次修订,数十次重印,累计印数超过300万册,每年的销量稳定在7万册左右,可说是全国销量最大的文学鉴赏辞典。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图书市场并不多见。

二十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兴,被“文革”破坏了的出版业也在慢慢恢复生机。太久的书荒,成就了当时的一道独特风景——排队买书。《唐诗鉴赏辞典》首印30万册,一炮而红。

但其实,选题酝酿自上世纪70年代。该书责任编辑汤高才回顾说:“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日文小册子,名为《中国诗歌鉴赏辞典》,其实只选了百来篇中国古诗进行词句解释和分析,但它的书名对我很有启发。我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连外国人都喜爱,我们自己更应该珍惜啊!作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古典文学的编辑,我暗下决心,要从最负盛名的唐诗开始,认认真真编一部《唐诗鉴赏辞典》。”

过程并不顺利。很多人认为,鉴赏是审美,具有主观性,而辞典反映的是客观知识,鉴赏与辞典,两者是矛盾的。但是时任辞书出版社社长、副社长的赵超构和束纫秋两位先生,力排众议,敲定了这个选题。

选题确定后,汤高才北上求教林庚、周汝昌、吴小如、陈贻焮等名家。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不久,这些学者听了选题后极口赞许,认为过去谈唐诗,只谈思想、忌谈艺术是不对的,艺术是诗歌的生命。后来这些学者都应邀撰写了赏析文章。

今天,关于鉴赏辞典的争论早已烟消云散,但编辑图书所需的创新勇气,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唐诗鉴赏辞典》一出版,在引发轰动的同时,也引致了出版界的竞相模仿。而如今,每年二三十万册的图书出版量中,又有多少是独具视角的首创?

畅销书如何炼成长销书

畅销一时容易,长销不衰是挑战。

关键还是内容。选题再新颖,若没有内容的支撑,终究昙花一现。

作者是图书质量的保障。入选的四本书,哪一本的作者队伍不庞大?如此庞大的作者队伍,还能保持一流的水准,实属不易。还是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例。唐诗存传下来的超过5万首,历代各种选本很多,因此,《唐诗鉴赏辞典》的规模不能小,名篇不能漏,最终确定收录1100多首,这便要有1100多篇鉴赏文字,这个规模便不是一般的唐诗赏析类书可比了。而且考虑到一首诗的妙处绝不是几十字、上百字的条目可以解释清楚的,辞典中的鉴赏文字采用了文章的形式。

一般约稿往往是由编辑开一批题目约请某人撰稿。鉴于学者们的研究各有分工,各人学养、爱好也不一样,搞“命题作文”怕是不行。于是改用自报选题的方式,由各位学者写自己最为欣赏、最有体会的诗。如此一来,编辑便要费更多的功夫来和作者反复沟通。当时的联系条件可没现在这么便利,通常都是书信方式。辞书出版社整理文档时发现,作为编辑的汤高才和作为作者的周啸天之间,讨论书稿的往来书信竟有30多封。

当150位学者的数千篇文章堆叠在编辑面前时,取舍又成了一道难题。一位名气不小的学者寄来一叠文稿,赏析的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该诗历来注释不一,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有人以为是爱国之篇,但他认为这是李商隐为自己的诗集所题之诗,感叹华年已逝,毕生只剩下篇什了。这位先生还在信中告诉汤高才:他的这批文稿送钱锺书先生看过,得到了钱先生的认可,稿纸上还有钱先生的字迹。应该说这位学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也颇有新意,但汤高才仍觉依据不够充分,最终退还了文稿。由此可见选稿之严。后来这首诗请到了周汝昌解读,优雅而在理。

后来出版的《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等都力求请一流的研究学者撰稿,不仅要求见解正确,也要求文笔优美,可当散文名篇来读。

30多年过去了,辞书出版社形成了16个品种、19卷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洋洋洒洒数千万字,多少心血。

相关推荐

  • “高冷”的鉴赏辞典为何长销三十年

    马茂元,■近日,上海辞书出版社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古诗文是中国文化传统里的精华,对古诗文的鉴赏本身也是一种文学修为。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