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诗人孟郊的“落第诗”

诗人孟郊的“落第诗”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7-11 14:28:45
阅读:

自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给平民百姓以踏入仕途,光宗耀祖的机会以来,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对科举考试趋之若鹜,倾其毕生之精力以求金榜题名那一刻。但是,科举考试是十分残酷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说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儿也为不为过。史载,唐朝时,每逢国家开科考试,前来京城长安应试者多达千余人,而最终能够金榜题名者不过20几个,比例仅为2%左右。在这血淋淋的激烈竞争中,第一次就能金榜题名者可谓凤毛麟角,一般来说都要经过几次考试才能最后考中,而绝大多数士子则更是一辈子也未能及第。“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就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所以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过久困科场的境遇。唐代大诗人孟郊就是其中的一个。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孟郊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不堪。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他从小就刻苦学习,企图跃过龙门,光宗耀祖。无奈命运坎坷,屡试不第,受尽了磨难,写下了多首“落第诗”。

诗人孟郊的“落第诗”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这首《落第诗》是孟郊首次考试落第后写下的。诗人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怀激情来长安应试,结果却名落孙山。于是,在诗人眼里,月亮没有了光彩,明明是春天里郁郁葱葱的花朵,在诗人眼里却变成了一片“严霜”。

古时的交通工具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便利,来来回回花费多,还极不方便,所以许多举子落第之后不再回乡,留在长安复习,以待来年继续应试。这些举子中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在京城的日子还比较好过些;若是囊中羞涩,就免不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孟郊无疑属于后者。在《长安羁旅》一诗中,孟郊诉说了自己在长安的苦难岁月:“听乐别离中,声声入幽肠。晓泪滴楚瑟,夜魄绕吴乡。几回羁旅情,梦觉残烛光。”因此,此时诗人的心情极为沮丧,他多么希望有一位达官贵人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将他推荐给皇帝。在《长安旅情》一诗中,诗人写道:“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几年后,孟郊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再一次落第。诗人怀着更加悲愤的心情写下了《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全诗以下第之“一夕”和空劳“两度”来概括自己落第时的辛酸苦痛。面对再次落第,诗人忧心如焚,长嗟短叹,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即使进入梦乡,也是多次从噩梦中惊醒,觉得实在愧回故里,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兄弟。白天出行,面对春暖花开的长安城,诗人更是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多年的辛苦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诗人那里还有心思观花赏景呢?诗人相信凭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一定能考中进士,可为什么偏偏会屡屡落第呢?诗人思来想去,唯一的解释是自己命运不好。为此,诗人专门写了一首《叹命》诗:“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诗人孟郊的“落第诗”

虽然诗人屡次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依然充满信心。他原本来打算留在长安继续复习,无奈囊中羞涩,只好打道回府。离别长安时,诗人先后写下了《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下第东南行》等诗,同样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及告别友人的痛苦心情。在《下第东南行》诗中,诗人写道:“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忧伤之情,溢于言表。

唐德宗贞元13年(公元797年)46岁的孟郊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皇榜公布之日,诗人不由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感慨万端。他想,几十年来的呕心沥血,穷困潦倒,屈辱失意和今天的金榜題名,以后的锦绣前程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他仿佛一下子从无边无际的万丈苦海中解脱出来。眼前的景象变得天高地远,光辉灿烂。想到这里,诗人挥笔写下了《登科后》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昔日龌齪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長安花。”

落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志”。面对失败,毫不气馁,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成功为至,这便是诗人孟郊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人孟郊的“落第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