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1967)
马一浮,生于四川成都。幼名福田,字耕余。后更名浮,字一浮,号湛翁。以字行。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思想博大精深,一生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大学者,以“一代儒宗”为世所重,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
——《马一浮略传》
马一浮,祖籍上虞长塘镇后庄村,乳名锡铭,幼名福田,后又更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或蠲戏老人,生于四川仁县。曾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性书院院长兼主讲、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与梁漱溟、熊十力被合称为“现代三圣”。
马一浮自幼聪颖过人,读书极为勤奋。10岁时所作五言律诗即有惊人之句,乡里之间誉之为“神童”。15岁那年,他在县试中得了第一,一时名声大振。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与好友马君武、谢无量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驻美使馆留学生监公署需要一位中英文俱佳的人任秘书,经过严格地筛选,选中了马一浮。该年6月,年方二十的马一浮赴美任职。
光绪三十年(1904)5月,马一浮到了日本,待了半年,仍未进入何种学校,只是在日本人乌泻隆山那里学习了德文。同年11月,马一浮回到祖国。他静居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一年,用这段时间来研究、消化西学理论和西方文艺。翌年底,他从镇江转到杭州,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在国学方面。
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想到了他的世谊同乡马一浮,特写信邀其任教育部秘书长。看在朋友同乡的面子上,马一浮勉强答应,可到南京上任后不到三个星期,即辞职回到杭州。
马一浮行书陶诗小品
抗日战争爆发,激发了马一浮的爱国热情。他打破“平生杜门”、“未尝聚讲”的自定守则,在南下避难的旅途中,应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同乡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先后于江西的泰和与广西的宜山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开设“国学讲座”。
1939年夏,马一浮在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并亲自担任主讲,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1946年春,马一浮将书院迁往杭州西湖葛荫山庄,重新隐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图书馆。
1957年5月,周恩来陪苏联元首福罗希洛夫拜访马一浮
1950年4月,马一浮应弟子蒋书庵之邀,住进了蒋庄,在此后的16年中,马一浮过着书斋式的生活。马一浮学术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泰和宜山会语合刻》(二卷,附录一卷)、《复性书院讲录》(六卷)、《尔雅台答问》(一卷)、《尔雅台答问续编》(六卷)等。马一浮同时又是一位第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已出版的诗集有《蠲戏斋诗前集》、《避寇集》附《芳杜词剩》、《蠲戏斋诗编年集》等。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马一浮(右二)与众人在灵隐飞来峰下
马一浮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儒,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同时,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师。马一浮的章草,以索靖章草为基本面貌,且参以北朝碑意,和王羲之的帖韵,痛快沉厚、老辣雄强、意趣横逸。马一浮的隶书,直接取法汉碑。他对《礼碑》、《华山》、《张迁》、《石门颂》、《西狭颂》、《韩仁铭》、《夏承碑》、《尹宙碑》、《鲁峻碑》、《衡方碑》、《封龙山碑》等,都作过临写。临写之后,并都写下一些极其精辟而又独到的见解,最为得力的为《礼器》、《石门》二碑。马一浮的篆书,直接取法李斯,但他也勤于对金文的临习,从而使其篆书,虽然是小篆之面貌,却时有金文气象,多古拙之味。
马一浮全集(共10册)
1967年6月2日,马一浮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哲人归西土,瑰气贯长虹。”故乡长塘镇于2008年马一浮诞辰125周年时建造了“马一浮纪念馆”,择一山水形胜地建造了马一浮衣冠冢,了却了他能回故里的生前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