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以“马革裹尸”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是能征善战的伏波将军,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名将死后却还被人陷害。
马援,字文渊。他少有大志,抱负远大。建武四年,几经周折的马援终于决定投靠刘秀,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建武八年,马援的旧主隗嚣叛汉,光武帝亲征,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得以顺利击溃隗嚣。
建武十一年,为了解决西羌边患,光武帝让马援任陇西太守,率兵三千,击破先零羌于临洮(今甘肃岷县)。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
建武十三年(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行至氐道县境时,发现羌人占据了山头。马援命令部队选择适宜地方驻扎,断绝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并以逸待劳。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从此,陇右安定。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建武十六年征为虎贲中郎将。建武十七年(41年),又被拜为伏波将军,领兵南下,平定二征,功封新息侯。此后,匈奴、乌桓侵扰三辅,马援认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又主动请兵出击,光武帝担心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铄哉是翁也!”于是派他与马武、耿舒共同出征。
建武二十四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受阻于壶头山(今沅陵东北),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于军中。
《桃源县志》称:“马援征诸蛮,病死壶头山”。耿舒代替马援监督诸军。帝婿虎贲中郎将梁松至武陵五溪调查马援,状告马援指挥作战错误,在交趾打仗时又私下搜括大批的珍珠,马武、侯昱等人也说马援确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光武帝闻讯震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史称“薏苡明珠、薏苡之谤”。
然而事实上所谓的珍珠,只是交趾当地的薏苡,可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马援班师回朝时,便载了一批颗粒较大的薏苡回京,于是被捕风捉影,人皆以为“南土珍怪”。马援被定罪,其妻子只敢将他草草葬于城西,宾客故人都不敢来吊会。后来他妻子和侄子马严六次向皇帝上奏章申冤,马援才得以正式下葬。多年以后,朝廷才恢复他的荣誉。
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不顾年迈为国出征,只因没处理好官场关系,死后被小人诬陷,戎马一生,换来的却不是荣誉,不得不令人哀叹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