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幼聪明好学。他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去圣城麦加朝圣。因此从小他便努力的锻炼身体,学习航海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去麦加朝圣。
然而在朱元璋中云南的时候,年仅11岁的马三宝成了一名战俘。按照惯例,他被阉割了,并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
在度过了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他遇到了燕王朱棣。被朱棣挑选为自己的贴身侍卫。
在靖难之役中,年轻的马三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朱棣登基之后,封马三宝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马三保改名为郑和。
朱棣很赏识郑和深厚的地理和航海知识。而建文帝的去向,一直是朱棣心头的一块病。于是他便安排郑和出航,名义上是将大明的强盛远播四海,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让郑和出海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也是郑和背负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任务。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所谓的西洋,其实是现在的南洋。
明朝的造船技术让世界震惊。郑和的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叫做宝船。史书上记载"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郑和带着27800余人,驾驶着他的无敌舰队,开始了西洋之旅。
当他航行到现代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时候,航程被迫停止了。
爪哇国当时正在内战。两个国王,东王和西王,打得不亦乐乎。西王的收下一时迷糊,杀死了郑和170多人。
手握重兵的郑和,完全有能力灭掉这些弹丸小国的国王。但是郑和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知道以大局为重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发动任何的战争,而是派使者前往西王处交涉此事。
西王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连夜派人坐船赶往中国面圣谢罪。
朱棣狠狠的教训了西方的使者,对正和顾全大局的行为,也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他慨叹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朱棣恩威并施,完全征服了瓜哇国,自此他们年年上贡。
整合继续启航,一直航行到了印度西南端的古里。向古里的国王颁发召书,正式封其为国王,古里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属臣。顺便郑和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剿灭了当地一支强大的海盗队伍。
这次航行综合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他们纷纷向大明朝朝贡,强盛的大明君临万邦。
虽然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然而这次西洋之旅所带来的收获,远远超过个朱棣的预期。
此后郑和又在朱棣的支持下,先后五次下西洋。帮助明朝实现了邦交万国。
朱棣死后,郑和一度无事可做。直到多年后的一天,宣德帝朱瞻基突然下诏告诉郑和: 准备一下,您老还要再下次西洋。
然而朱瞻基命郑和下西洋,却并不是要继承他爷爷的遗志,他只是为了单纯的告诉全世界,我朱瞻基坐上皇帝的宝座了,我大明朝依旧强盛,你们继续来朝贡吧。
对于年迈的郑和来说,他知道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下西洋了。他从没忘记自己儿时的梦想,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圣城麦加,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梦想。
回想自己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战争、权谋诡计和大海上瑰丽的航行,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这一生别无它求。
当船只再次抵达古里的时候,郑和安详的闭上了眼睛。
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试想:以当时明朝军队的强大,如果郑和像后来的欧洲航海家们一样,满世界的攻城略地,恐怕大明的国旗早已插满了全世界。
然而伟大的郑和却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他的航行自始至终都代表着和平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