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鲁仲连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好为人排难解纷。
据《战国策·赵策三》记载,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急向魏国求救,魏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国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到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将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王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
齐国人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各国力量变化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
首先,鲁仲连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辛垣衍面前显示了其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
继而他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即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抗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力陈秦王称帝之害: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魏国一旦尊秦王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王为帝,对赵、魏两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鲁仲连又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分析当时形势,痛陈“尊秦为帝”的危害,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对鲁仲连十分钦佩,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并表示联赵抗秦。秦将闻后,为之震惊,为防意外,立即后撤五十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邯郸之围解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平原君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飘然而去,终身不复见。这就是“排难解纷”成语的来历及其所包含的意思。后人把为他人调解纠纷的人称为“鲁仲连”。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鲁仲连做为一个平民百姓,为国奔走,不遗余力,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践行者,是我们当代国人的榜样。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