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朝阳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元朝末年民间曾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作为一个“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的政治家的刘基,对当时社会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巧妙地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作比,对当时社会进行有力的鞭挞。他设置的譬喻,在抽象意义上讲,情理可通,就具体事物而论,形象相类,真可谓物象契合若神,“借题骂世之文,得此遂为酣畅”(《古文观止》)。
《卖柑者言》在构思上和语言上有以下特点表现:
一、巧置文眼
文章开头一段似讲街头新闻的文字,全为下面责问中的最后一个“欺”字张本。着一“欺”字,力透纸背。既收结了前文,又为下面一大篇以“欺”字为主的议论发端引绪。在布局上,作者围绕一个“欺”字,用几个形象化的动词,金针巧度,引起波澜,把文章编织得天衣无缝。开首用一个“争”字,点出了“欺”人之多;接着以“怪”字点出作者的疑惑,进而提出责问,形成激昂之势,后用卖柑者的一个“笑”字,造成起伏,引起卖柑者从被告转为原告的一大段铿锵有力的议论,点出真正的“为欺者”;最后用一个“退”字,叙述了一个据理责问反而无言以退的戏剧性情节,突出了“欺”在当时社会力量之大,发人深省。
二、妙用问答
这篇短文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写买卖双方的问答。采用这种问答的方式,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使文章的情趣、词锋、气势和感情色彩都为之生辉。特别是卖柑者侃侃陈词,反诘语层出,排比句迭起,二百来字的短文,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三、论辩严密
全文围绕“子”的问难与卖柑者的驳诘来论证主题。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文章第一、二段,用叙事的方式,把论题巧妙地提出来。第三段,作者先让卖柑者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在行骗,引出“世之为欺着不寡矣”,由己及人;再把话锋转向居官“为欺者”,以当朝文臣武将表里不一的大量事实做论据,证明世上居官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后点明卖柑者的言论正是针对统治者欺世盗名而发,从而表达了主题。
四、语言简练。
描写柑用“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如有烟扑鼻”、“干若败絮”等语,准确而鲜明。“甚矣哉为欺也”,落笔极有分量。“甚”交待“欺”之程度之深,再用“矣、哉、也”三个虚词,使语气得到了加强。博采众长,形象生动。这篇文章,有的当作杂文,有的称之为寓言,还有的看作驳论文,众说纷纭。这正好说明了此文博采众长,诸体兼备,论辩、议论、叙事相容的特点。文章的寓言因素加强了文章的讽谕性,但叙述的故事与战国时代的寓言有明显不同。战国时的寓言是作者虚构的,本身不具有现实性,只是当作论据、作为类比推理的一部分。而卖柑者的故事不仅有推理的作用,而且它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现象的一鳞半爪,正确地解剖它,就可以让读者看到现象后面的本质。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又采用古代诸子散文中借助形象化手段来发议论的手法。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文章开头,“争嚣之”的场面描绘,接着是作者愤而责之的形象;卖柑者的坦然一笑作答,继而慷慨陈词;最后作者被驳无词,退而思之,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戏剧性的画面,个中形象栩栩如生。而文章中的驳论因素,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如看作一篇杂文,它短小犀利,叙述、议论兼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