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形成的一套社会制度。最早见于印度教圣书《吠陀》,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诸神诸神分割了原始巨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双臂变为刹帝利,双腿变为吠舍,两脚变为首陀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印度的种姓制度因为统治者的需要,被设计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种姓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类似的种族隔离制度历史上曾经在多个地区出现过,比如中国元代的四等人制度,清代的旗汉隔离制度,以及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平民不通婚制度。
中国和欧洲之于印度相同之处在于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入侵者与原住民之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和欧洲的入侵者与原住民并没有人种上的巨大差异,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与汉人,日耳曼人与罗马人、高卢人,相互间并没有巨大的人种差异,经过一次改朝换代或大革命之后,阶级和户口上的区别很容易被抹平。
而印度则不然,巨大的人种差异导致种姓制度延续几千年,并不断得到强化、神化、制度化。
婆罗门除了掌握精神及教育领域外,现实的物质方面几乎一无所有。
印度教要求婆罗门必须住在平民窟,他们虽然受人尊敬,但因为没有任何财产,反而过得很苦。但印度人的价值观跟我们的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们并没有把财富看成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如果按我们理解的“地位”是根据土地,财产,权力来衡量的话,刹帝利反而比婆罗门高级的多。
而相反除了掌握祭祀的高级婆罗门外,大多数的婆罗门都是苦行僧这一类,他们的饮食甚至依靠乞食,但他们认为这不是乞讨。
其实早前的婆罗门因为掌握着精神领域,教育,国家的祭祀等,被称为人间的神。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力,这也导致他们的生活奢靡,花天酒地。后来刹帝利受不了,就搞了个沙门思潮,婆罗门差点被消灭,最后婆罗门拼不过刹帝利,决定痛定思痛,不要金钱权力,只保留了受人尊敬的地位。
不然以刹帝利繁衍下来的不是国王就是将军,婆罗门迟早被灭,但是国民需要宗教信仰来支撑,所以婆罗门才能保持这样的优势。
我们在印度如何能看出哪些人是婆罗门?
雅利安妹子和原住民大叔
有的人说是看肤色,的确婆罗门因为是纯正的雅利安人,所以肤色上一般都很白,但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婆罗门的肤色都很白,总有那么一两个皮肤不白的。再说,经过几千年的通婚,很多低种姓的肤色也很白。比如我们熟悉的印度总理莫迪虽然肤色比较白,但却是第三等级的吠舍。所以说,看肤色并不准确。
主要还是应该看职业,从事僧侣行业的肯定是婆罗门。另外还可以看圣线。印度人手腕上的绳子叫做“梵线”或是“圣线”。婆罗门佩戴棉线,刹帝利佩戴亚麻线,吠舍是毛线,首陀罗和贱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阿米尔汗,看名字就知道是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游牧部落入侵者王公后代
如上所述,种姓和肤色是高度相关的,一开始深肤色肯定是低种姓,但由于印度是一个人种博物馆,入侵者民族成分复杂,也并不是都很白,但总体来说靠肤色、相貌(有些人能看出来是黑皮白骨)综合来判断准确度还是能有90%以上的。另一方面就是靠姓氏来判断,很多人的姓氏来源于职业,如果你懂印地语,一下子就能准确的判断出他的种姓,不过这个门槛有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