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又名高肃,高孝瓘。名字虽然多至三个,后世的评价其实就俩字:帅,猛。
《北齐史》载,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不是那种粉嘟嘟的伪娘小鲜肉,而是柔美之中自带刚强。生活中的帅哥挺多的,但能帅到小高这样,打仗时往前面一站,让两拔儿老爷们儿傻呵呵两眼发直忘了来干啥,也是醉了。这种事弄得小高自己也很苦恼,不得不做了个狰狞凶恶的面具扣在脸上。
至于猛的一面,只要脑补一下他率领500骑兵向十万大军发起冲锋的画面,就会知道什么叫做疯狂。
影视剧中冯绍峰饰演的兰陵王
美貌与勇猛,似乎天生就难以兼容,特别是当这两种特点都达到极致,同时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更加罕见,比自然繁衍的狮虎兽都少见。唯其少见,更能引发人们的狂热崇拜。
一部“东北乱炖”版的电视剧《兰陵王》,让许多女粉趋之若鹜。剧中饰演的兰陵王帅的不要不要的,武功还独步天下,还温柔多情,怜香惜玉……女孩子心目中幻想的男神必备特征,全部get!
其实,兰陵王早在1500年前就红透了半边天,一曲讴歌他战功的《兰陵王入阵曲》唱红南北,流传千年,与《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百余年后,小高的脑残粉之一,特别喜欢带队打冲锋的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比葫芦画瓢为自己也谱写了一首庆功曲,叫《秦王破阵乐》,每逢盛大庆典都要显摆一番。
提到这首名曲,就不能不说说高长恭的成名作“邙山之战”。其实,真实版的高长恭并非天生不怕死,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他一度感到畏惧,徘徊不前。如果没有一个人的勇敢和坚定,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高长恭能够“一战封神”,完全是因为站在他的肩膀之上。
让我们从历史而非影视剧本的视角,来还原这场战争。
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周权臣宇文护率十万精兵突然包围了北齐重镇洛阳。周军堆土山、挖地道,忙活了一个多月,洛阳危在旦夕。宇文护命诸将截断北齐援军道路,志在必得。
此时的北齐当家人已经换成后主高纬,经过高洋、高演、高湛一系列作死的折腾,国力凋敝,早没了当年征战四方的精神头,周齐两国的实力发生了逆转。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两国以黄河为界,冬天黄河结冰时,以前是北周士兵沿河凿冰,怕北齐踏冰进攻;现在掉了个儿,每到冬天换北齐人在冰上忙活了。
虽然实力不济了,但北齐对这次战事相当重视,派出了压箱底儿的最优秀将领——大将军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
斛律光字明月,是北齐最优秀的统帅,没有之一。他身经百战,未尝一败,成为北周的心腹之患。后来北周韦孝宽巧施离间之计,导致他被高纬暗杀,北周武帝宇文邕兴奋异常,宣布全国放假欢庆,并在灭亡北齐后感慨地说:如果斛律明月在,我怎么可能来到邺城!
但北齐的这两大顶尖高手到了洛阳附近,却“畏周兵之强,未敢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双方力量悬殊,这一仗着实不好打。皇帝高纬有点急,洛阳原来是北魏的都城,也是现在北周和北齐争夺的“天王山”,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占据洛阳,谁就取得了正统地位。
高纬又从抗击突厥的前线又召来第三个猛人,并州刺史段韶。
段韶字孝先,年少时即擅长骑射,追随高欢,深得器重。高欢临死时嘱咐世子高澄:段孝先忠孝仁厚,智勇双全,亲戚之中,只有此人,军旅大事,应同他商议。他一生辅佐高氏七个君王,屡立奇勋。
其实高纬还是很担心北面突厥趁火打劫,但段韶认为,突厥是块牛皮癣,虽然很讨厌,却无关生死,而北周是心腹之病,不能拖延。于是他率领一千精骑从晋阳(太原)出发,五天之内赶到洛阳。
段韶亲率300名骑兵,登上邙山高地侦察周军动静,同时知会斛律光、高长恭集结军队,摆开阵势。高长恭为中军,段韶为左军,斛律光为右军。周军见齐军人少,就以步兵在前,先从山下仰攻段韶左军,段韶使用小股部队依托有利地形,节节抗击,将周军引诱到半山腰,等到周军气喘吁吁快爬不动时,突然命令全军下马,从山上向下发起发冲锋,周军大乱,很多人被挤下溪谷摔死。
兰陵王高长恭抓住时机,亲自率领500精锐骑兵突入周军营阵,喊杀声惊天动地,直透重围,一口气杀到洛阳金墉城下。守城的北齐将士不知来者是谁,不敢开门,于是高长恭摘下头盔,露出那张英姿飒爽的帅脸,顿时城上城下欢声雷动,齐军士气大振,打开城门,倾巢而出。段韶、斛律光纵兵由外冲击,高长恭带队从内夹击,大破周军。自邙山至穀水,周军伏尸三十里,丢弃的军资器械弥满山泽。
邙山之战,齐军以少打多,赢在士气。王爷带头打冲锋,这个英勇的举动光芒四射,风头掩盖了所有人,成为这场战斗的最大亮点。对于明星来说,颜值就是感染力,颜值就是杀伤力,段韶、斛律光虽然也很牛,但和大帅哥高长恭站在一起,顿时黯然失色。
战后,北齐的文艺工作者就地取材,创作了战争歌舞剧《兰陵王入阵曲》。这个曲目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创作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更是让人记住了这位骁勇而美貌的大帅哥。
但是传说和历史之间有个bug,让人费解,那就是高长恭的面具。
正史记载中,高长恭是“免胄示之面”,就是说摘下头盔,露出面容,没有提到面具,其他地方也没有他戴面具的描写。事实上,北齐继承了北魏的重骑兵装具,类似于后世金兵的“铁浮屠”,人与马都有重甲防护,头盔是全封闭的,只露两只眼睛,没必要,也不可能再罩上一层面具。
面具一说,正是来源于《兰陵王入阵曲》。在表演中,演员却分明戴有狰狞的鬼面。这个曲目在唐代盛行,因唐朝与北齐仅相隔四、五十年,表演应当是原汗原味没走形的。后来此曲目在中国失传,却让日本的“遣唐使”全尾全须学了去,传承至今,由此引发的武将戴面具这个传统,直接影响到日本战国时代的盔甲装具造型,影视作品中日本将军的甲胄如同牛头马面,正是受到《兰陵王入阵曲》的直接影响。
1992年9月,此曲问世1428年后,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来访,在河北省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兰陵王入阵曲》重归故里。
舞蹈《兰陵王入阵曲》
那么这个面具是怎样来的?我认为兰陵王专门设计了一个鬼面头盔,在防护功能之上,增加了视觉震慑效果。因此,正史上说是“胄”,即头盔,而野史上说是“大面”或“鬼面”,其实都没错。
邙山大捷,兰陵王因功升为尚书令。但来自小皇帝高纬无端的猜忌,让他走上了一条自暴自弃的毁灭之路。
一日君臣闲聊,高纬动情地说:当年邙山之战,哥哥你冲得太猛,万一有个闪失,悔之无及啊。
看到皇帝如此关切,高长恭激动的有点找不到北,脱口而出:都是咱自己家的事,顾不了那么多啊!(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高纬觉得这个堂兄未免太把自己不当外人了。同时北齐国内家家传唱《兰陵王入阵曲》,高长恭走到哪儿都能引起一片尖叫,这个威望和影响力,对皇位不能不说是个威胁。从此,高纬就开始处处压制高长恭。高长恭也察觉口误,于是故意纵情酒色,贪污受赂,让名声受损,以打消皇帝的猜忌。
本来长的很美,为了能好好打仗,不得不打扮成个怪物;本来品行出众,为了能好好活着,不得不往身上浇粪水。兰陵王这辈子,活的真纠结。
即使如此作践自己,他也最终没能躲过这一劫。
位于河北磁县的兰陵王墓,注意他右手拎着的面具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年仅32岁的高长恭喝下高纬赐给的鸠酒,穿戴好鬼面甲胄,撒手人寰。四年后,高纬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活捉,北齐灭亡。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点击链接关注我们:http://dwz.cn/2epd7s)。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535858375,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