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每况愈下”的民国

“每况愈下”的民国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6-19 08:01:25
阅读:

民国时期,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上联,即“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据传,至今没人能对出令人信服的下联,堪称对联中的“绝对”。

从字面上看,其实这联并没有特别的新奇难懂,作者主要描述了大自然“水往低处流”的规律。“由山而城”,山往往比城高;“由城而陂”,陂指的是斜坡、岸边,所以城比陂高;“由陂而河”,陂比河高,水由陂流入河;“由河而海”,河流最终汇入大海。水流从山到城、陂、河、海,然后“每况愈下”,意思很清晰,照理来说应该不难对,但为什么是会变成“绝对”呢?

其实这则上联里还包含着当时的政治现象和涵义,真正难对的是这里。上联中的“山、城、陂、河、海”实际上指的是五个人,准确的说是民国前期按顺序依次排下来的五个大总统。

“每况愈下”的民国

孙中山

“山”指的是孙中山,名孙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人,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4月1日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是在1911年12月由当时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的17省的代表在上海选举产生的,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而不是正式大总统?因为当时民国刚建立,尚未举行正式全国性选举,也没有制定正式的宪法,17省代表也不是正式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所以按法统孙中山只能算是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三个月,但是其领导的由同盟会骨干组成的南京临时政府力促南北议和、清廷退位、和平统一;然后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再者,移风易俗,民国气象为之一新,可谓是贡献巨大。

“每况愈下”的民国

袁世凯

“城”指的是袁世凯。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为什么用“城”来代指袁世凯,因为在清末民初的官场上,往往有用其籍贯称呼其人的习惯,所以袁世凯又被称为“袁项城”。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还政于民,当天,袁世凯通电全国,宣布支持共和。根据原来南北议和的约定,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所以参议院很快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3年10月,民国历史上第一届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但在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因遭到各方反对而最终作罢。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极具争议的人物,担任大总统大约四年(包括前期的临时大总统和后来的正式大总统,以及短暂的“皇帝”生涯),这期间可谓是多事之秋,包括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宋教仁案、“二次革命”、签订二十一条,当然“洪宪帝制”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作为北洋集团的领袖,袁世凯在世时凭借着其实力和威望,尚能基本维持国家的统一,在其死后,北洋集团很快分裂,各地的地方军阀更是蜂拥而起,中国自此进入军阀混战黑暗时期。

“每况愈下”的民国

黎元洪

“陂”指的是黎元洪。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故人称“黎黄陂”。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按照当时的民国约法继任大总统。但黎元洪并不是军阀实权人物,而当时的国务总理,同时也是北洋集团皖系领袖段祺瑞独断专行,由此爆发了“府院之争”。1917年6月,为了解决“府院之争”所留下的矛盾和问题,黎元洪邀当时的长江巡阅使,同时也是北洋集团的实权人物之一的张勋入京斡旋调解。由此引发了张勋复辟的闹剧,黎元洪因此离职。

黎元洪第一次担任大总统时间差不多只有一年(后来在1922年黎还担任过一次大总统),而且大权掌握在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的手中,基本上是个虚位总统,并没有什么作为。而且在其任内,还引发了张勋复辟的闹剧,总的来说,无论是能力,还是贡献,比起孙中山和袁世凯应该是相去甚远,联中所讲的“由城而陂”,“陂”不如“城”高,也基本是事实。

“每况愈下”的民国

冯国璋

“河”指的是冯国璋。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故人称“冯河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1917年7月,张勋复辟被镇压后,黎元洪离职,冯国璋按照民国约法进京代理大总统。到1918年8月,冯国璋通电全国,不再担任代总统及辞去副总统职务。

冯国璋担任代总统的时间差不多也是一年,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傀儡总统”,军政大权仍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的手中。虽然冯国璋本人也是北洋集团的实权人物之一,直系军阀的领袖,但当时其所属的直系势力主要在长江流域,对北洋政府的所在地北京是鞭长莫及。所以冯国璋谈不上有什么作为,甚至连黎元洪也不如。

“每况愈下”的民国

徐世昌

“海”指的是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晚年又号东海居士,直隶天津人。因其自号东海居士,所以联中以“海”字代指。冯国璋辞职后,徐世昌作为北洋集团的元老,在皖系、直系军阀的妥协下,于1918年10月,被国会选举为大总统。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徐世昌通电全国,辞去大总统职位。

虽然徐世昌担任大总统的时间长达四年,但是他本身不是实权人物,所以在其任内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而在这四年里,国内大小军阀之间的混战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各派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徐世昌无法制止,也拿不出办法,只能无奈标榜“文治总统”。这时期的民国,是真正如联中所说的“每况愈下”。

所以,该联实际上是借助“水往低处流”的大自然规律,暗影民国前期相继出任大总统的诸公,从孙中山,到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一代不如一代,浅显而寓意深刻,可谓是一语双关,对当时的民国政坛具有非常辛辣的讽刺。各位读者,不妨试着对对。

相关推荐

  • “每况愈下”的民国

    每下愈况,民国时期,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上联,即“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据传,至今没人能对出令人信服的下联,堪称对联中的“绝对”。从字面上看,其实这联并没有特别的新奇难懂,作者主要描述了大自然“水往低处流”的规律。

    佳句赏析
  •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谭嗣同简介,曾游历十余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颇多感叹,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沈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在哲学上提出“以太”为世界物质本源的学说,尖锐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纲常名教,要求冲决一切“网罗”。

    文章阅读
  • 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与他的诀别诗

    谭嗣同的诗,谭嗣同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人士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主要策划者之一,后遭到袁世凯出卖“戊戌变法”失败被杀。

    文章阅读
  • 游侠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简介,一位侠士将宝剑匆匆藏入衣服中,来到北京西郊戒备森严的法华寺求见当时兵权在握的袁世凯。谭嗣同深夜求见必有机密要事,于是袁世凯请他入密室,两人开始了一场决定清王朝命运甚至改变了古老帝国命运的谈话…

    文章阅读
  • 有人用“每况愈下”出了一上联,下联无人能解,令无数文人尽折腰

    每下愈况,1912年的元旦,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被任命为临时大总统。为了实践对袁世凯的承诺,他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了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大总统。

    佳句赏析
  • 湘籍著名辛亥革命人物你知道哪些?他们为辛亥革命做了哪些贡献?

    谭人凤,今天是辛亥革命104周年纪念日。当年,湖南人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涌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黄兴、陈天华、宋教仁、蒋翊武、蔡锷等。

    文章阅读
  • 「隆回文物」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人凤故居

    谭人凤,称中有错位、规整中有变化、传统中有突破等建筑意识。工艺精湛,正屋挑檐枋上均刻有龙头兽面等纹饰,厢房系

    文章阅读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谭嗣同;

    谭嗣同的诗,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文章阅读
  • 他不仅出身洪门而且自任山主,连孙中山都称他为先生

    谭人凤,同盟会里年纪最大的会员谭人凤1920年4月24日,谭人凤为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约法》,积劳成疾病逝。当其遗体运回原籍途经长沙时,湖南军政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时长沙政要各界名流等均亲为致祭。

    文章阅读
  • 北伐三支湘军恩怨:唐生智多次在战场与谭延闿、程潜交手

    唐生智,《北伐,一路向北》12:“湘人治湘”积恩怨在直系军阀吴佩孚推行以武力统一全国的局势下,各省军阀高唱“自治”实际上是为维护地盘和统治权而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以图割据自保。谭延闿最早提出这个口号的是湖南军阀谭延闿(国民党元老)、赵恒惕。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