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上联,即“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据传,至今没人能对出令人信服的下联,堪称对联中的“绝对”。
从字面上看,其实这联并没有特别的新奇难懂,作者主要描述了大自然“水往低处流”的规律。“由山而城”,山往往比城高;“由城而陂”,陂指的是斜坡、岸边,所以城比陂高;“由陂而河”,陂比河高,水由陂流入河;“由河而海”,河流最终汇入大海。水流从山到城、陂、河、海,然后“每况愈下”,意思很清晰,照理来说应该不难对,但为什么是会变成“绝对”呢?
其实这则上联里还包含着当时的政治现象和涵义,真正难对的是这里。上联中的“山、城、陂、河、海”实际上指的是五个人,准确的说是民国前期按顺序依次排下来的五个大总统。
“山”指的是孙中山,名孙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人,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4月1日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是在1911年12月由当时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的17省的代表在上海选举产生的,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而不是正式大总统?因为当时民国刚建立,尚未举行正式全国性选举,也没有制定正式的宪法,17省代表也不是正式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所以按法统孙中山只能算是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三个月,但是其领导的由同盟会骨干组成的南京临时政府力促南北议和、清廷退位、和平统一;然后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再者,移风易俗,民国气象为之一新,可谓是贡献巨大。
“城”指的是袁世凯。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为什么用“城”来代指袁世凯,因为在清末民初的官场上,往往有用其籍贯称呼其人的习惯,所以袁世凯又被称为“袁项城”。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还政于民,当天,袁世凯通电全国,宣布支持共和。根据原来南北议和的约定,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所以参议院很快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3年10月,民国历史上第一届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但在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因遭到各方反对而最终作罢。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极具争议的人物,担任大总统大约四年(包括前期的临时大总统和后来的正式大总统,以及短暂的“皇帝”生涯),这期间可谓是多事之秋,包括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宋教仁案、“二次革命”、签订二十一条,当然“洪宪帝制”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作为北洋集团的领袖,袁世凯在世时凭借着其实力和威望,尚能基本维持国家的统一,在其死后,北洋集团很快分裂,各地的地方军阀更是蜂拥而起,中国自此进入军阀混战黑暗时期。
“陂”指的是黎元洪。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故人称“黎黄陂”。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按照当时的民国约法继任大总统。但黎元洪并不是军阀实权人物,而当时的国务总理,同时也是北洋集团皖系领袖段祺瑞独断专行,由此爆发了“府院之争”。1917年6月,为了解决“府院之争”所留下的矛盾和问题,黎元洪邀当时的长江巡阅使,同时也是北洋集团的实权人物之一的张勋入京斡旋调解。由此引发了张勋复辟的闹剧,黎元洪因此离职。
黎元洪第一次担任大总统时间差不多只有一年(后来在1922年黎还担任过一次大总统),而且大权掌握在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的手中,基本上是个虚位总统,并没有什么作为。而且在其任内,还引发了张勋复辟的闹剧,总的来说,无论是能力,还是贡献,比起孙中山和袁世凯应该是相去甚远,联中所讲的“由城而陂”,“陂”不如“城”高,也基本是事实。
“河”指的是冯国璋。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故人称“冯河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1917年7月,张勋复辟被镇压后,黎元洪离职,冯国璋按照民国约法进京代理大总统。到1918年8月,冯国璋通电全国,不再担任代总统及辞去副总统职务。
冯国璋担任代总统的时间差不多也是一年,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傀儡总统”,军政大权仍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的手中。虽然冯国璋本人也是北洋集团的实权人物之一,直系军阀的领袖,但当时其所属的直系势力主要在长江流域,对北洋政府的所在地北京是鞭长莫及。所以冯国璋谈不上有什么作为,甚至连黎元洪也不如。
“海”指的是徐世昌。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晚年又号东海居士,直隶天津人。因其自号东海居士,所以联中以“海”字代指。冯国璋辞职后,徐世昌作为北洋集团的元老,在皖系、直系军阀的妥协下,于1918年10月,被国会选举为大总统。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徐世昌通电全国,辞去大总统职位。
虽然徐世昌担任大总统的时间长达四年,但是他本身不是实权人物,所以在其任内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而在这四年里,国内大小军阀之间的混战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各派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徐世昌无法制止,也拿不出办法,只能无奈标榜“文治总统”。这时期的民国,是真正如联中所说的“每况愈下”。
所以,该联实际上是借助“水往低处流”的大自然规律,暗影民国前期相继出任大总统的诸公,从孙中山,到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一代不如一代,浅显而寓意深刻,可谓是一语双关,对当时的民国政坛具有非常辛辣的讽刺。各位读者,不妨试着对对。
- 上一篇:每日唐诗(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 下一篇:毛泽东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