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家长教导孩子,从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家长会用正确的道理教导孩子,但是如果孩子言行稍有不对,就会大发雷霆:‘我平日怎么教你的,居然这样做?’几次大发雷霆地训斥之后,孩子仍然一再犯错,就会忍无可忍,气急败坏地出手打孩子。孩子会反驳说:‘你教导我不能发脾气,你自己却发脾气!’然后家长子女之间的感情就会受到伤害。一旦感情受到伤害,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慢慢恶化。古时候,人们常常通过交换自己的孩子来进行教育的方式,来避免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受到伤害。父母子女之间不能用善来责备和要求的,因为一旦那样做,就会使他们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一旦有了矛盾和隔阂,就会酿成更加恶劣的结果。”
作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学好,将来能大有出息?于是,教育孩子永远是父母的首要问题。家庭教育,素来都被人们看重。父母无不用自己的方法,并不断的学习各种方法,倾心竭力去教导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无不任劳任怨,费尽心思。不信去看,每一户有孩子的人家,父母不是在辅导孩子功课,就是在引导孩子画画,又有各种智力开发、兴趣开发,无所不用其极,唯恐埋没了任何一项天赋。拳拳爱心,孜孜善意,废己忘我,含辛茹苦,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既要他超过自己,又不能落后于任何一个孩子。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诚心诚意,然而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孩子的感情。关爱孩子,却不能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一味的抚慰,却极少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机会。孩子温暖的话语他们往往忽视不听,而只关注到孩子的抱怨和怒气。于是父母会觉得自己的一片诚挚的爱意不被接纳,转而怒不可竭,训斥,再到动手打孩子。孩子无力反抗,只能屈服认罚,然而孩子的怒气和怨气就会积聚于心,再不断的越积越多,就像是埋下一个定时炸弹,哑然沉默或者突然爆发。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渐渐有了隔阂,开始不能察觉,慢慢也会感受得到。等到隔阂越来越大,隐忍执拗,就相对如仇人了。
孟子的好友,齐国大将匡章,全国都认为他是极不孝的一个人,因为他跟父亲断绝关系,不再相见。孟子选择跟他做朋友,就有人背后非议。孟子的弟子公都子也不理解,觉得这件事影响到了孟子的名声。就问孟子为什么要跟匡章那样的人交往。孟子说:“社会中所说的不孝的情形,匡章一样都没有。只是因为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产生了不合。教导从善是朋友之间的事,不是父子之间的事。父子之间以善相责,是十分伤感情的事。匡章就是因此得罪了父亲,不能再与他亲近。接着他又摒退了妻子和儿女,终身不要他们赡养。他心里觉得,如果不这样做,他的罪过就更大。这是匡章的为人。”
孟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圣人,与他母亲对他教育又很大关系的。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成了后世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然后却极少的父母从孟母那里学到教子的精髓,孟母不是教训孟子要怎样怎样做,也不教导他要做什么,而是给他选择有着好风气的环境,孟子自然而然地受着好的环境的熏陶,学习做正确的事。
被教育成功如孟子那样的人,都说:“君子不教子”,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也希望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方面能能有所反思。
- 上一篇:中华诗词:描写儿童的古诗
- 下一篇: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赏析,春天的景色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