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1-18 18:56:15
阅读:

​文:一叶浮生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代诗人宋泂感叹,处暑一到,就可以隐隐约约地嗅到秋凉的气息,让人心底畅快无比。处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也就意味着,处暑过后,大部分地区天气要开始逐渐转凉了。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qiyueliuhuo_442_1.html' target='_blank'>七月流火</a>,<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jiuyueshouyi_1906_1.html' target='_blank'>九月授衣</a>,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关于处暑的天气变化,《诗经·国风·豳风》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说法。这里的“火”是指心宿,也称“大火”星,它也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黄昏,“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农历七月黄昏,也就是处暑过后,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则是指到了农历九月,就要开始准备过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每一个节气都和人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可见,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对于节气变化的重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当下,“七月流火”这个成语经常被人们误用,“火”是炎热的代名词,再加之农历七月,即阳历八月暑气未褪,“秋老虎”还在发出咆哮,这个词就不难被理解为“七月天上下火”依旧十分炎热的意思,十分具有画面感。然而,这样理解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却也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因为随着每年地球自转的偏移,太阳直射点也在发生变化,两千多年来,形成于夏代历法的“七月流火”已经往后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样来看,“七月流火”似乎也有不恰当的地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节气”,既是气候,又是节日,和清明、冬至这些大的传统节日一样,其实“处暑”也是一个节日,同样存在着一些风俗习惯。处暑前后,往往会有祭祖的习惯,比如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同时还会放河灯,普渡那些水鬼和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处暑当天,有些地方还会有吃鸭子的习惯,老鸭味甘性凉,最是败火,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北京人就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一尝当季美味。处暑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秋游,趁着天上流云闲散、秋高气爽,民间便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全家人一起出游迎秋,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白居易的诗作《早秋曲江感怀》中,就尽显了这种处暑过后,早秋扑面。

《早秋曲江感怀》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作者观察得十分仔细:天上的云彩已不似酷暑时的团聚成块,凉风一起,云彩疏散自如,而荷塘中也迎来了秋意,荷花不再是鲜艳娇嫩,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新长出的莲蓬。处暑节气是在立秋之后,“立秋三天,寸草结子”,农作物都已进入成熟期,荷花变为“关成子”,意为荷花结子,不正是秋天的表现吗?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则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处暑已到,秋天还会远吗?

处暑一到,不仅意味着秋天将至,还在提醒大家一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又到秋收的季节,这大半年你收获了什么呢?


本文由卓米诗词汇签约作者原创,版权归卓米诗词汇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