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小蕊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是诗人游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绘后禅院景物的幽静,也表现出作者出世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旭日东升,阳光照在山上高深的森林中。首联按照时间、地点的顺序写起,不以流水入对,自然流畅又工整之致,为这幅幽景图勾勒出背景和主体建筑。一提起古寺,有人会以为荒凉之致,但这首诗却不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令人欣喜的景象:寺内外的林木葱葱郁郁,满目的深绿上泛着旭日的光辉。“清晨”与“古寺”形成反差,增强了画面上色彩的亮度。
“高林”的背景使“初日”更显得开阔壮观。淡淡的两句,清新朴素,起对极佳,诗人愉悦的心境略见一斑。诗人步入寺内,并未在宝殿留连,而是踏上了修竹丛中的一条曲折幽深的小径,向深藏在花木丛中的幽静的禅房走去。竹径、禅房本是寺院寻常之物,但当其处在“通幽处”和“花木深”处时,就显示出“幽”的意境来。一个“深”字,写尽了禅房周围的花木繁茂,气氛安谧。竹径通“幽”透出神韵,花木丛“深”诱人前往。
前后交相辉映,那么居住在此间之人肯定是其乐无穷了。在出家人看来,没有街市的喧闹,也没有人世间的纷扰,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诗人仕途失意,因而志在隐逸,所以对这样的环境感到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颈联写鸟悦山光,心空潭影,表明晨光山色对诗人的心情影响,进一步深化这种“幽”的意境,说明其宜于隐逸。
上句先写外景,诗人伫立院中,仰视醉人的山景,青山在日照下焕发着光彩,林间的啼鸟似乎也陶醉于优美的景色之中,那么长期居住于这环境中的人呢?这一句是为下一句作铺垫的。院外的泉水流进来汇成一泓清潭,清澈见底,人影可鉴,诗人的身影与天地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轻松自娱之情溢于言表。
当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理想境界——空心之感的时候,周围的幽静就可想而知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这就更加强化了“静”的意境。此刻此情此景,诗人仿佛领悟了空山禅院的奥妙,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钟磐余音萦绕耳边,初看只是反衬诗人心灵之宁静,其实也衬托了诗人由于忘却尘世的喧闹而获得的片刻宁静,它使颈联的诗意进一步引发,随着景变音换,使诗情进一步升华,言已尽而意无穷。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致,从晨游破山寺起以赞美超脱作结,构思造意优美,写景抒情朴实,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境幽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