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 | 字画 | 品鉴 | 茶道
七 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
如今,七夕节更多的在人们心中和西方的情人节画上了等号。那么事实上,七夕节真的仅仅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吗?
据百度百科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它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七夕始于汉朝,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从传统故事来说,七夕纪念的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和对妇女穿针纺织的崇拜,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说道,“传统的七夕节有特定的内涵和传统,没必要将其更名去和其他节日作类比。”
由此可见,七夕和西方专为恋人间设立的节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七夕,不论你是否身处恋爱之中,你都可以在这一天找到七夕之于你的意义:少男少女可以祈求未知的爱情,恋人们可相聚过节,而夫妻们则可以在这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事实上,在古代民间,人们在七夕节还会有许多其它的风俗习惯:穿针乞巧,种生求子,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染指甲,吃巧果等。因此,七夕相较于西方单纯的仅供恋人间庆祝的情人节,意义深远得多了。
历史演变
节 日 起 源
妇 女 乞 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 然 崇 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 间 崇 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 字 崇 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 殖 崇 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风 俗 习 惯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晒书晒衣
拜织女
供奉磨喝乐
拜星魁
关于七夕的经典诗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书画︱收藏︱鉴赏︱国学
公众订阅号ID:zxbsyjc
如需授权,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平台名称”
注: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