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4 11:41:18
阅读:

七夕节叫七巧节,是中国传统的女性节日。这一天,牛郎织女是主角,人间喜鹊全飞到银河去搭桥,称之为鹊桥会;葡萄架下,少男少女偷听听牛郎织女倾诉相思之苦,据说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听得很清楚。未嫁少女们在黑夜里比赛穿针或者看谁能把绣花针漂浮在碗里的清水面上,这就是七夕节的乞巧活动。牛郎织女的故事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男耕女织,一儿一女。也代表了中国人对阴阳平衡,人口繁衍生息幸福生活的基本理解。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七夕节来源于人们对星象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防治技术的产生,就产生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自汉代起才有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节应运而生。如今《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由于故事感人至深,几千年来代代相传。

中国人是一个忧郁气质的族群,悲剧意识很强,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几乎没有一帆风顺或者皆大欢喜的结局,总是让人揪心。牛郎织女每年见一次面,还总是能见上面,愈显这一天的珍贵。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中描述凄美爱情故事,其实就发源于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

史载:汉武帝元首狩3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置石鲸,为应天象,就在两岸分别放置牛郎、织女的石雕像,中间隔着昆明池象征天上的银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

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开始修庙供奉。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十七(传说牛郎织女结婚纪念日)和七月初七(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日子)祭祀牛郎织女的庙会。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千百年来,长安的乡亲们一直予以祭祀、供奉形成了独有的七夕文化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牛郎织女结婚日这天,人们早早挂出“欢度中国情人节”的横幅,给石婆庙里的石婆穿红戴绿,打扮地和新娘子一样。四方信众络绎不绝从十里八乡以及渭南、咸阳、宝鸡、延安等地赶来祈福、祈寿,祈求美好的婚姻。红烛高烧,红灯高挂,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派喜庆的场面渲染的所有到场的人都喜气洋洋的。

七夕庙会的一大特色是鹊桥相会。石婆庙里搭建的有鹊桥,相亲相爱的男男女女从鹊桥上携手通过预示着执子之手,与尔偕老之意。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牛郎、织女石像宏伟高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石爷”(牛郎)像高 2.30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石婆”(织女)像高1.9米,线条粗犷浑圆,表情忧郁,似有离愁别恨的情绪。

石婆庙内还有一块距今已有2200年之久3米见方的较为平整的大石头,石头上有条像水冲的渠。传说这块石头是牛郎织女的炕,有次牛郎不慎尿到炕上,把炕冲了这两条渠,织女打了牛郎一个耳巴,把牛郎打跑了,牛郎跑到斗门镇(离织女寺大约4华里)的地方,所以牛郎织女石刻至今还在对视着。

还有一种说法,“石炕不是牛郎织女的炕。她是织女的支机石。织女织布时要把梭线用水浸湿,才能织布,浸梭线的水滴下去将机石冲了两条渠。

传说虽然不可信,但却非常感人。它凝聚着人们追求爱情坚贞不渝的精神。石婆庙,牛郎织女石刻等历史文物独一无二,成为关中地区一大人文景观。

七夕节的传说起源于沣河流域的长安斗门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汉代的昆明池两岸的牛郎织女石雕像已经存在了二千一百多年。

中国有一句老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七夕节到了,除了传统的乞巧活动,这一天更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昆明池在长安的斗门镇,汉代的石爷石婆雕像也在那里,我希望七夕时节,大家都去那里拜拜。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