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孟郊和《游子吟》:父母健在,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孟郊和《游子吟》:父母健在,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6 20:15:47
阅读:

一、

孟郊大概是最接地气的诗人。

他的父亲做过昆山尉,相当于公安局长,如果没有其他收入,工资真的不高,加上五险一金也就勉强达到小康水平。

这点收入要养活一家,亚历山大啊。

可偏偏孟郊又很有才,后来韩愈在墓志铭中说:“先生生六七年......色夷气清,可畏可亲。”

一个才华横溢的明朗少年,跃然纸上。

此时孟郊刚到上学的年纪,就有独特的气质,让同龄人远远看去就望而生畏,一旦张口说话却又让人如沐春风。

家穷、有才、气质佳,孟郊同学前途远大。

可父亲骤然去世,让他的人生急剧转弯。

全家失去收入,仅靠母亲勉强维持生计,孟郊三兄弟又都在嗷嗷待哺,这个小家一下子跌落泥潭。

他开始买不起玩具、穿不起新衣服、教科书也是哥哥用完弟弟用,所有花销都以节约为标准。

一般情况下,这种转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

阳光少年也会变得内向、甚至阴郁。

但孟郊同学是有才的,内心又有一丝自负:“你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如我,有什么大不了的,哼。”

自卑和自负,这两种极端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所谓的“清高”气质。

穷学生很容易有这种气质。

他们以一身才学自傲,不屑于迎合周围的蝇营狗苟,渴望得到赏识,却又不善于表现自己。

孟郊就是这种被动型人才。

韩愈曾经说过:“孟东野啊,性情太耿介了,像个木头人一样,一点都不善于应酬。”

而木头人心中,却又藏着澎湃的情感。

孟郊的心路和气质太接地气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人,反正我上学时就有好几个这种同学。

孟郊和《游子吟》:父母健在,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二、

年轻时,孟郊到嵩山隐居。

或许是为了游学,或许是不想啃老......这些仅仅是我的猜测,具体原因没有人知道。

因为在他的简历中,这段历史只有几个字:

“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

直到41岁那年,母亲对孟郊说:“儿啊,你不如去参加考试吧,有了学历找份工作,要不然我真的不放心你。”

在老母亲眼中,不论儿子多大年纪,依然是需要自己操心的小孩子。

虽然孟郊已经41岁了。

他的诗文很好,但不善于和人交流,也没有正经工作和稳定收入,以后他可怎么办呀?

母亲希望儿子能有前途,再不济也有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要不然的话,她的心就一直悬着,放不下。

这是每一个母亲都会有的心境。

孟郊没有拒绝母亲。

事实上,他可以心灰意冷、可以抱怨世界不公,却唯独不能拒绝母亲的任何心意。

只有母亲,长久的对他保持温暖和善意。

每次出门之前,母亲都会在昏黄的油灯下给他缝补衣服,一针一针的缝,一句一句的叮嘱,生怕儿子会冻着饿着。

累了就揉揉眼睛,用针脚捋一下花白的头发,然后继续低头,用密密麻麻的针线,把儿子的衣服做的结实一点。

衣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挂念,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临行前,母亲还要唠叨:

“儿啊,记得按时吃饭。”

“实在不行就回来,娘在家呢。”

可孩子大了,怎么忍心留在家里啃老呢,家里再温馨、母亲再牵挂,孩子出门以后就回不去了。

除非能够衣锦还乡。

所以母亲让孟郊去考试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就去了。既为报恩,也是为了让母亲安心。

“娘,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

孟郊和《游子吟》:父母健在,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三、

孟郊的奋斗之路很艰辛。

他努力复习了很久,用过的习题册和草稿纸能堆半人高,可结果很现实,没考上。

再复习、再报名,依然没考上。

连续两次落第,让孟郊真的绝望了,他付出的努力不比别人少,可命运却从未垂青过他。

最重要的是,怎么和母亲交代?

人生过半,孟郊从未让母亲真正放心过,如果科举失败,他用什么回报母亲的多年付出。

虽然母亲会说“回来就好”,可孟郊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进士科发榜那天,孟郊没睡好。

只要稍微睡着就会惊醒,就算梦到回家,也不知道如何面对翘首以盼的母亲,哎,我真是没用啊。

他当时自己说的: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本来希望用文字安身立命,如今却因为文字而穷困潦倒,要不就算了吧,回老家当个农民也挺好。

这就是二次落第后,孟郊的心境。

绝望吗?

就像现代考研的大学生,如果在自习室努力苦读2年,手上磨出茧子,头发也稀疏了,依然没考上心仪的大学,怎么办?

同学的讥讽、亲戚的鄙夷,时时刻刻都在考验他的心理素质。有的人可能会认命:“算了,找工作吧。”

能鼓励孩子再考的家长,不多。

尤其是不富裕的家庭。

可孟郊的母亲却摸摸儿子的脸:“儿啊,再去考一次吧,你很优秀的。”

“好。”

公元796年,46岁的孟郊收拾行李,背起书包,再次穿上母亲缝补的衣服,顶着花白的头发前往长安参加科举。

同龄人都要当爷爷了。

他终于考中了。

韩愈在给孟郊写的墓志铭中说:“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即得,即去。”

也就是说,他刚考中进士,没有留在长安走门路,也没有和同学们庆祝游玩,就带着喜报回家了。

孟郊忙着回家干什么?

当然是向母亲报喜:娘,儿子考中进士了,您放心吧。

对了,他还写了一首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人对这首诗有各种解读,比如逛平康坊啊、小人得志啊、穷人乍富啊、想做官等等。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首诗中的快乐,有一半是写给母亲的。

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和不放弃,就没有孟郊的春风得意,所以他才会即得、即去。

母慈子孝,人间幸事。


孟郊和《游子吟》:父母健在,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四、

4年后,孟郊终于得到溧阳尉的官职。

这个官职和父亲做过的昆山尉一样,都是县公安局长,两个县也不远,只相隔一个太湖。

他是一个文人。

而且是不善交际的失意文人。

孟郊不喜欢这个官职,也做不好溧阳尉的工作,于是经常跑到附近湖边发呆、写诗,导致工作都基本荒废了。

可工作总要有人做啊。

县令就找了一个人代理孟郊的工作,但是作为回报,他必须分出一半俸禄给实际做事的人。

本来只有月薪3000,一下成1500了。

别人做官可以发家致富,孟郊做官成了倒贴工资。

这点工资连养家糊口都困难,但孟郊还是把母亲接到溧阳,亲自奉养这个从未放弃自己的女人。

在路边接到母亲的那一刻,孟郊哭了:

“母亲,儿子终于可以回报您了。”

也就是在此时,他写下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心草,报得三春晖。

虽然孟郊的生活依然苦逼,没有发家致富,也没有出将入相,但对于母子而言却是大团圆。

母亲不求儿子有多大出息,只要生活稳定、身体健康,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也就放心了。

儿子呢?

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自己挣来的粗茶淡饭,也绝不会少了母亲一口。

最重要的是,孟郊有机会报答母亲。

只有经历过世事艰难,才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才知道有机会报答母亲,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我有余力,你尚未老。

说说容易,做起来多难。


孟郊和《游子吟》:父母健在,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五、

父母健在,就是成年人最大的幸福。

不论多大年纪、混的好不好,在父母眼中都是长不大的孩子,需要照顾、需要操碎了心。

只要有父母的唠叨,心里就会觉得踏实。

哪怕只有粗茶淡饭,能够亲自奉养父母,也是孩子报答养育之恩的机会。

有多少老人家,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又有多少年轻人,始终得不到这个机会。

人生走到此时才会明白,什么叫做“谁言寸心草,报得三春晖”,也才能读懂什么是养育之恩。

孟郊的父亲早逝,却能够在52岁时重新做回孩子,并且有机会回报母亲。

我觉得,这才是《游子吟》中最珍贵的情感。

这也是孟郊最大的幸福。

他能在52岁时,再次听到少年时听过无数遍的唠叨:

“儿啊,吃饭啦。”

这个熟悉的声音,从未离他远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