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以穷著名,他写的诗也大多为此类。在选择题目时,本打算在他的穷诗中找一句极端的词句,因为这样的句子在他所作的诗中比比皆是,但我还是觉得不能让他从头穷到底,所以就选择了世人最熟悉的这句诗。
孟郊也是进士出身,按说不会穷到哪里,但是他的运气也实在差。关于他考进士的次数,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范新阳在《孟郊诗研究》中认为:“孟郊十七年间六落第”,是说孟郊在十七年当中参加了六次科考,竟然六次被涮了下来。这个情况在古代也算不上屡战屡败的典型,但其他的文献大多认为,孟郊落第的次数是两回,因为他写过《落第》和《再落第》这样的诗,他有两次高考不利的推论可能就得于此。当然,考试没被录取,肯定很沮丧,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诗人,所以他一定会把自己的郁闷写进诗中,比如这《落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这首诗读来,也确实能体会到他心情的沮丧。而《再落第》这首诗,也同样是难受心态的描述: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撰《孟浩然诗集》三卷,书牌,民国石印套印本
这个过程中,他还写过几首同样的诗,都是详细地描写自己是何等的难受,比如《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连续的高考受挫,让孟郊开始相信命运,于是他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他的命运的确很差,为此他又写了一首《叹命》诗: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
题诗怨问易,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看来这首诗是他三十多岁时所作,他说这三十多年的命都藏在这卦象中,因为他算命得到的结果是《易经》中的《蒙卦》,而“蒙”在卦象中的意思,则是命运蹇滞晦暗。这个结果当然令孟郊很沮丧。他说自己本想通过写文章来发达,没想到却因此而穷,既然命里如此,他只好回家耕地做老农了。
这个经历使他写愁苦之诗成为了行家里手。而后又经过艰苦的考试,再加上朋友的引荐,他终于在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在这个年纪考中进士,其实也是后人推算出来者。如果按照他的最亲密朋友韩愈的说法,则是在孟郊将近50岁时候,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中说:“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贞曜”则是孟郊去世后朋友给他的私谥。
在历史上韩、孟并称,两个人的关系的的确确不一般。韩愈曾跟别人说自己在少年时的梦境:有人拿着一卷用朱笔写的古文强迫自己吞进肚里,这个过程中,旁边站着一人拍手大笑。韩愈醒后,觉得胸中有什么物体堵住了,数天之后才渐渐没了感觉。后来他认识了孟郊,初次见面他就觉得与此人面熟,细想一番,韩愈终于想起来了,就是他梦中站在旁边看着他大笑的那个人,此人就是这位孟郊,所以韩愈觉得自己能跟孟郊成为密友是上天的安排。
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十卷,宋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既然是最熟识的朋友给他写的墓志铭,按理说,这么重大的一件事在年龄上应该不会搞错。韩愈在墓志铭中又称,孟郊考中进士后“间四年”被选为了溧阳县尉。怎么样理解这个“间”字,后世产生了分歧。一种理解是“又过了四年”,比如《昌黎集》的小注中称:“吕渭知举,郊及第,年五十四。”而陆、冯推论一番,认为“46岁”靠谱,也就是唐贞元十二年。究竟如何,不去管它吧。总之,孟郊考上了进士。
这个结果当然让孟郊大为高兴,于是他就写了篇《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身着官服,金光灿灿
这首诗写出了他金榜题名后的高兴心情,有可能是他一生中写过的最愉快的一首诗,陆、冯在《中国诗史》中说:“其诗题用‘怨’、‘苦’、‘伤’、‘愁’、‘忧’、‘病’、‘感’、‘楚’、‘叹’、‘饥’、‘恨’、‘恼’、‘贫’、‘吊’字者占大半,也可窥见我们诗人的特质了。只有《登科后》一绝算是集中唯一的例外。”
对于孟郊的穷,在历史上是一个共识,比如戴建业的专著《孟郊论稿》,该书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孟郊:一个痛苦的存在”。但孟郊为什么这么穷,我却没找到内在的原因,但我觉得后世对他的解读,更多的是通过他的诗歌,比如有人认为,孟郊一穷到底是跟他作的那首《登科后》有一定的关联,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说:“郊《下第》诗曰:‘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又《再下第》诗曰:‘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而后及第有诗曰:‘昔人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青春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日之间,花即看尽,何其速也。果不达。”
这段话引用了孟郊两首《下第》中的诗句,而后又抄录了《登科后》,接着给出的结论是:既然孟郊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首都的美景,这也太迅速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孟郊虽然考上了进士,当然是春风得意,但得意的时间也仅是昙花一现,今后他还会接着穷下去。当然,这种说法应当算是调侃,但后来的事实也的确与之相符,不知这首《登科后》算不算诗谶。
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十卷,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孟郊在贞元十五年赴洛阳应吏部铨选,在第二年给他安排的职务是溧阳县尉。这个结果令孟郊大为不满。按照唐朝的规定,新当选的进士初次任职时,有不少都要从县尉做起。这个职位的品秩较低,根据郡县的大小不同,县尉只是从九品上到从九品下之间。
刚刚参加工作,当然要从基层做起,很多大诗人的起步也都如此,比如王昌龄曾任龙标尉、柳宗元曾任蓝田尉、元稹任过河南尉等等。看来这种事在那个时代也并不为过。但不知为何,孟郊对此大为不满。他虽然如期到任,但却不好好地工作,每天游山玩水、喝酒弹琴。他的这个作为在多种文献上有记载,比如唐陆龟蒙在《书李贺小传后》中有较长的一段话,而《新唐书·本传》中的记载也跟陆龟蒙的所言有类似之处,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所记,跟《新唐书》类似:“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旁,命酒挥琴,徘徊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看来孟郊为了游玩,确实耽误了不少工作。他的这种工作态度当然让县令大为不满,于是把孟郊的行为向上级举报。
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十卷,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这位领导解决问题倒是有办法,他并没有撤孟郊的职,而是另找一人替代孟的工作,然后把孟的薪水分出一半来给那个人。孟郊本来就挺穷,这么一弄,让他更做不下去了,于是他就辞职回家了。
孟郊回家后当然没有收入,过了不久,他又再次来到长安,请好友韩愈、李翱等人帮着找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元和初年入河南府郑馀庆之幕。虽然只是做幕僚,但却有了固定的收入,于是他就攒钱在洛阳盖了间房,并且把老母亲也接了过来。这应当是孟郊一生中最安定平和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也正是他写作的旺盛期。他在洛阳定居后不久,巧合的是韩愈也到洛阳为官,而另一位诗人卢仝也定居到此,之后不久,贾岛也来到了这里。这些文人在一起,最喜欢的事当然就是吟诗作赋,再加上这几位诗人脾气相投、性格相类,到了后世,有人就把这伙诗人并称为“韩孟诗派”。
相比较而言,“韩孟诗派”的这些人中,韩愈跟孟郊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年岁上讲,孟郊比韩愈大十几岁,然而以名气论,韩愈要比孟郊大许多。韩、孟二人关系密切,更多的表现是二人有很多的联句倡和,韩孟联句现存十五首,但每一首的篇幅都很长,其中有一篇《斗鸡联句》被赵翼赞之为“通篇警策”,我摘录此诗的前段如下: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韩愈)
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孟郊)
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韩愈)
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孟郊)
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韩愈)
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韩愈)
磔毛各噤痒,怒瘿争碨磊。(孟郊)
俄膺忽尔低,植立瞥而改。(孟郊)
这首诗究竟是怎样的好法,以我的愚钝,当然品不出来,但这并不妨碍专家对孟郊的赞誉,范新阳赞誉此诗:“用工笔摹写斗鸡,曲描细写,形神兼备,读之宛如亲临观看。”而沈松勤则认为:“韩孟的联句对于中唐这一时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联句这件事,清方世举称:“自晋贾充与其妻李氏始为联句,其后陶、谢诸人亦偶有联句,而无足采,故皆不甚传于世。要其体创之久矣。唯韩、孟天才杰出,旗鼓相当,联句之诗,固当独有千古。”而清代的冒春荣则认为:“联句始见于《陶集》,而盛于韩、孟。”(《葚原诗说》)
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十卷,序言页,清康熙席氏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看来韩、孟虽然不是联句的发明人,但却是由他二人发扬光大者。而陆、冯在《中国诗史》中却认为,前文中所提到的联句的出处大多是后人的伪作,而真正联句题材的创建却始自韩、孟:“这种体裁的起源,沈括曾远溯《虞书》里的君臣赓歌,及《古文苑》所载《柏梁诗》。但这些都是后人伪作,到贾充、陶潜、何逊时才算有真的‘连句’。不过他们的作品,正如赵翼所说:‘皆寥寥短篇,且文义不相连属,仍是各人之制而已’。所以,我们即使不能说这种体裁创于韩、孟之手,至少可以说是成于他们之手。”即此可知,韩、孟所作的这些联句是何等的重要。
可能是韩、孟的这种联句写得太好了,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刘攽在《中山诗话》中载有如下一段:“刘贡父云:‘东野与退之联句诗,宏壮辩博,似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这段话说,这种联句诗写得实在太好,其实是由韩愈做了修润。
孟郊撰《孟浩然诗集》三卷,目录页,民国石印套印本
再后来,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进一步说:“退之与孟郊联句,前辈皆谓退之粉饰,恐皆出退之,不特粉饰也。以《答孟郊》诗观之,如‘若拒喜张臂,猛拏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则联句皆退之作无疑也。”这里说,韩、孟二人的联句恐怕不仅仅是韩愈来做修润,还有可能这些联句都是韩愈所作,而他却署名与孟郊合作而已。但也有人认为,韩愈后来成了大官,而孟郊那么穷,很有可能润色者是孟郊,而非韩愈,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有这样一段:“《吕氏童蒙训》云:‘徐师川问黄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有人跟黄庭坚说,韩、孟的联句要比孟郊平时的作品好很多,恐怕真的是韩愈给这种联句做了润色。但黄庭坚却说,韩愈怎么可能给孟郊去润色?孟郊给韩愈润色还差不多。但黄没有讲出他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应该就是我的如上所猜吧。不管怎么样,这种联句给后世拓展了一个题材,而后世的诗人也多有这样仿作者。
孟郊仅在洛阳过了几年安定日子,而后灾难又接连发生。元和四年,孟郊的母亲去世了。孟郊对母亲特有情感,他所写的诗因为有太多的愁苦,所以少有人吟诵,然而他给母亲写的那首《游子吟》却在社会上流传极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十卷,卷首,清康熙席氏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母亲的去世也使得孟郊因丁忧而去职,此后不久,他的几个儿子也接连去世了,最后就仅余孟郊一位孤家寡人。这个阶段,孟郊的好友韩愈已经离开了洛阳,而照顾他的郑馀庆也同样离开了此地,这让他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于是他开始写诗向别人求援。孟郊有一首《寄陕府邓给事》,其中有这样一句:“戆人年六十,每月请三千。”孟郊说,自己已经60岁了,希望大家帮着找份工作,每月给他三千文(即3贯)钱就可以。
在孟郊的那个时代,这三千文(即3贯)钱究竟是怎样一个级别的薪酬?范新阳在《孟郊诗研究》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其中引用了洪迈《容斋随笔》中所谈到的白居易的月收入。历史各种记载上说,白居易的年收入有时是三十万,高的时候,月收入达到六、七万,如此算起来,孟郊提出的每月三千文是“维持生计的最低要求……靠乞讨度日,孟郊晚年的凄惨光景可以想见。”(《孟郊诗研究》第一章)后来还是孟郊的老上级郑馀庆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当时郑当上了山南西道节度使,郑给孟谋了个节度参谋之职,但孟郊却在赴任的途中意外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