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曾记否——别梦依稀慈母情

曾记否——别梦依稀慈母情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3 16:21:49
阅读:

不知不觉,母亲去世24年了。这24年来,一想起母亲我就不禁流泪。

1992年12月2日上午,在儿孙们的千呼万唤中,母亲永远阖上了那双慈祥温和的双眼。望着一瞑长逝的慈母,45年养育之情涌上心头!我跪在床前,抚摸着母亲花白的头发,想到她一生含辛茹苦,操劳一世,不禁悲从心来,放声号啕大哭!我始终感到母亲并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总是在梦中相见。

母亲祖籍诸暨,我至今记得户口簿登记的是十九都人。明清望族名门杨慕舜、杨冲元、杨如瑶等都是诸暨十九都人,母亲姓杨,大约是他们的后人。都说诸暨人性急强悍,但母亲截然不同,温和心善。

母亲和父亲是国难当头时在浙西衢州结婚的。我有幸看到保存完好的那张婚礼证书,他们是1939年10月22日,在衢州田福记礼堂举行的婚礼。当时他们还拍了时尚的结婚照:母亲披着婚纱,父亲西装革履,很帅气。

母亲25岁那年在杭州生了我。也许是早生多育,母亲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毅然担起儿女养育之责。每到冬天时,冰冷刺骨,母亲两手长满冻疮,但依然操持家务,后来还精心服侍瘫痪的父亲。现在回想起来,我心里还会隐隐作痛。

我自小体弱多病,一次母亲陪我去医院看病。我因年幼不知体温计为何物,塞到嘴里就感到不自在,一时紧张竟不慎咬碎。然而母亲没有半句责备。因为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她默默到外面借钱赔偿。当时一支温度表价格不菲。一直到20年后,我下乡插队已经抽调返城,母亲还陪我到医院看病。

孩子时代的我,喜欢看京剧。其实我并非对国粹情有独钟,只是像现在的男孩子迷恋武打那样,对满身插满小旗的武生和一众将士舞枪弄棒非常热衷罢了。母亲通常在大年初一带我去看一场京剧。记得有一次在东坡剧院,那天演的是盖叫天的杰作《三岔口》。虽说那时票价不贵,但也足够买上四五斤米。

母亲喜欢学习,经常看报。其实她没有进过学堂,是靠我的大舅舅才认得了几个字,借此看书读报。我现在仍记得母亲带着老花镜看报情景,遇到不认得的字就会向儿女请教。我从小学毕业开始便对外交信息产生浓厚兴趣,当时我希望家中能订份每月5角的《杭州日报》,我向母亲提出这个“奢侈”要求时,母亲居然答应了。但她要我出2角钱,为的是让我明白这2角钱来之不易,希望我仔细看报。虽说2毛钱要从我的牙缝里省下来,但我已经很满足了。我永远感谢母亲,她是我事业的最早支持者。

曾记否——别梦依稀慈母情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很有涵养,平素言语不多,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脾气温和,说话细声满气。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简直感到像小女孩的声音一样。但是你若做了亏心事,就会感到母亲有一种让你无法回避的威严。

在我下乡插队时,母亲曾不顾迢迢路远,交通不便,带着妹妹来看我。两人居住了一个多星期,里里外外帮我做了很多事。临别时我将母亲送至长途汽车站,汽车发动那一刻,正好广播里播送《红灯记》里李玉和唱段:“一路上多保重,山高路险……”触景生情,我止不住鼻子一酸,心里很难受!

插队期间偶尔回城,母亲特意携我去清泰街城头巷口吃了一碗1角6分钱的油渣面。怕我不够,还给我加了一条年糕,然后又去河坊街张允泰百货店买了一双腈纶袜,记得是8角4分钱。当时,这1元钱就是一个青年人一天的工资。我曾经用这段“逸闻”教育儿子,引得他哈哈大笑。他哪里知道,对于一个猪油都不曾闻过几回的穷知青,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奢侈”了。

我能在农村吃苦,多半归功于母亲的教诲。这段日子虽说只有3年,但对我一生的抱负事业,影响极大。我能以450元在北京工作生活一个多月(来回火车票就是100多元),这样的艰难的日子能熬下来,就是得力于少时的困境和农村的锻炼。

母亲说话温婉含蓄,不训不斥,即便严厉批评,也仅仅是点到为止,润物无声。

30多年前,当我的婚姻出了问题时,母亲特意邀我去西湖走走。这是我们母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单独出游,我带着6岁的儿子。在幽静的曲院风荷的“红绡翠盖”处,母亲与我促膝谈心。她明显苍老的脸庞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她那温和的语调,好似言犹在耳。母亲没有直奔主题,也不谈论是非。她只是淡淡地说:不结夫妻都是好男好女,结了婚很多夫妻就成了冤家。她的弦外之音真是意味深长。20年后,我才彻底明白母亲教诲的真谛。从领袖到草民,婚姻出问题者不少。美好的爱情其实都在小说里。游湖毕,我们一起来到杭城湖滨延安路一带有名的“素春斋”。这也是我一生中对母亲的唯一“宴请”。我点了4个菜,但母亲执意要退掉一个。就这样,我们祖孙3人,餐费一共花了还不到5元钱。

不仅生活上,连我的外交传记创作母亲也非常关注。偶尔也会问:你那个事搞得怎么样了?她去世前几个月,我与某出版社要签订合同,她在病榻交代我,要留有余地,不要把时间卡得太紧。

母亲终于病了,遂成不治。我接她到家中住了两个多月。她不大看书报了,只是喜欢听我讲故事,讲社会上发生的事。但动辄就说:“你去忙吧,浪费你时间了!”

现在我常想,母亲如还在人间,她想吃什么要什么,我就买什么给什么!可真的是应验了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念及此,心里悲苦异常。

我不止一次遐想:倘若亲人生离死别后还能再相见,无论怎样短暂,也哪怕三载五载,甚至数十年一回。但是没有“倘若”!

宗道一

曾记否——别梦依稀慈母情

欢迎点击您喜欢的内容【朋友圈】, 法制文萃报微信平台可以使您了解更多更专业的新闻热点资讯、文化艺术信息、历史档案钩沉、健康保健指南,并提供重要的法律服务意见。还能够与本报进行互动、分享、交流!欢迎你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关注我们: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可以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fzwcb19920101;

3、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