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攻西夏战争败事之人总共三人,其中有《梦溪笔谈》作者沈括
第一次伐西夏大败后,如果宋朝君臣静心思过,休养生息,还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但是,宋神宗急火攻心,第二年又发动了大规模攻夏战争,结果,永乐大败,宋朝再次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这次对夏战争的败事之人总共有三人,徐僖、种谔以及沈括(《梦溪笔谈》作者) 本来,种谔和沈括(当时任延州知州)都主张在横山地区经营,种谔建议先在银州筑城,然后依次规划夏州、盐州、会州、兰州。沈括建议在夏州以西八十里筑城,此议得到宋神宗同意,派给事中徐禧等人前往指挥。
徐禧到西北,与沈括相谈甚欢,二人最终决定先筑永乐城.这两个文人无军谋,永乐距银州故城不远,三面绝崖而无水泉,地虽险却欠缺最致命的水源.种谔表示反对,徐禧官大,不听.并把种谔调往延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徐禧发兵民二十多万人,用十四天就筑好了永乐城,宋神宗赐名"银川寨".然后,徐禧、沈括等人还米脂,只留八百多人守卫。
西夏闻报,深知永乐城乃咽喉要地,即刻集结二十多万步骑,前来争夺。
徐禧闻讯,留沈括守米脂,自领万余大军前往永乐城,并于城前列阵。徐禧此人,“少有气度,博览周游”。熙宁初年作《治策》二十四篇呈王安石,得以跻身朝廷。其实,徐禧是个志大才疏之人,闻夏人倾国而来,他还不信,大言道:“如敌寇多来,正是我立功名取富贵的大好机会。”飞蛾扑火一般,徐禧直奔永乐城。
夏军渡永定河,大将高永能建议乘其半渡发起进攻,徐禧竟有宋襄公之仁,回答道:“你知道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说着话,徐学士竟然"执刀自率士卒拒战",亲临最前线。想当年元昊病死,宋朝边将就曾建议要趁其国内动荡兴兵征讨,宋臣程琳也是食古不化的书生,表示“幸人之丧,非所以怀柔远人。”丧失了攻取西夏的绝好机会.
不久,后继的夏兵越来越多,无边无沿,“将士皆有惧色”。宋将曲珍建议收兵入城,以避兵锋,徐禧不听。很快,双方接战,宋军的先头部队“最为骁锐,皆一当百,锦枪锦袄,光彩耀日”,但是,遇见这么多如狼似虎的夏军,心中又怯,接战不久就败了,“奔入城,蹂后阵"。混乱之下,”夏人乘之,(宋)师大溃,死及弃甲南奔者几半。“徐禧这才慌忙入城,被夏兵团团包围。
众多宋兵,困守愁城,食水很快用尽,"掘井不及泉",此城险是很险,平地凸起,但要钻出水来比登天还难,“士卒渴死者大半“。宋军确实英勇,仍旧”扶剑拒斗“,曲珍劝徐禧趁还有些实力突围,徐禧不听;高永能劝他尽出金帛招募敢死队血拼,又不听。
结果,一夜大雨,多处城溃,永乐城失陷,徐禧、高永能皆死于乱兵,宋军只有四将逃免。
“禧疏旷有胆略,好谈兵,每云西北可唾手取,恨将师怯耳……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猝与强虏遇,至于覆没。”此次大败,宋朝损失将校二百三十人,精兵万余,最可怜十多万筑城后未及回去的役夫,也皆成西夏兵刀下之鬼。
永乐之围,种谔观望不及救,“帝冀其后效,置不问,且虞贼至,就命知延州。”不久,种谔疽发背而卒,时年五十七岁。他是名将种士衡之子,勇敢善谋,永乐城之败,他早已有所预见。但是,此人也是急功近利之辈,为人"诈诞",去岁宋朝五路攻夏,正是他窜掇神宗皇帝,表示“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神宗因此“壮之,决意西讨”。所以,两年两次大败,种谔不得辞其疚。“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论谔不死,边事不已。”
坐镇米脂的沈括,本应率军救永乐,但听闻夏军数万奔袭绥德,危及关中,他便“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之前附和徐禧筑永乐城,战后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年间起复后,沈括只做过光禄少卿分司这样的虚官。当然,正是他闲居润州八年,才有时间写出《梦溪笔谈》这部巨著。虽然现在中小学课常常见他的画像,在史传上他并不是知名人物,仅列于《宋史》列传一堆文臣中沈遘的附传。
此外,沈括人品很差.王安石在位时,沈括为访察使,回京后必盛赞良法大为便民。王安石罢归,沈括为三司使,马上向宰相吴充呈上新法的种种弊端。宋神宗“始恶(沈)括之为人”。沈括与苏轼一直是老同事,苏轼外放杭州,沈括作为两浙访察使,临行,宋神宗嘱咐他“善遇苏轼”。苏轼见老朋友,非常高兴,两人亲切话旧.沈括请苏轼把到杭州后所作诗文给自己一份"拜读",苏轼马上答应。结果,沈括在苏轼诗文中一一用朱笔评点,密呈御史台与苏轼有过节的李定,表示苏轼诗文"多讪谤"朝廷,所以,差点要苏轼一命的"乌台诗案",实由沈括而起,永乐之役后,沈括闲废润州,又同没事人一样,对苏轼"迎谒甚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今古无两的大科学家沈括,畏妻如虎,常被妻张氏打得一脸血肉模糊,作“儿女号泣”。张氏病死后,大家都为沈括庆幸。殊不料,沈括受虐惯了,母老虎一死,他天天精神恍惚,还要跳水自杀,不久,老头也郁郁而亡。
宋神宗闻败讯,“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时,他又“对辅臣痛哭,莫敢仰视。”确实,自熙宁开边以来,只得夏国葭芦、米脂等六个堡寨。但灵州、永乐两次大败,宋军兵民役夫以及边境归附熟羌竟有六十万人死于战争。至于花费,更是个天文数字,绝对吐血赔本大买卖。
“帝知边臣不足任,深悔用兵,无意西伐矣。”其实,宋神宗是过份有“大略”,“每愤辽人倔强,慷慨有恢复幽燕之志。”假使打败西夏,他肯定还会用兵河北同辽朝开战。宋神宗本想通过变法积累财帛,但接连两次大败,使国家财政陷入更加困弊的局面。不久,西夏又来讲和,宋朝只得按数"赐"岁币,每年交给西夏银帛,以"买"和平。
忧愤之下,不到三年,宋神宗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八岁。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