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季,风景各异,古人曾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每个季节都有它独自的美景,美的让人应接不暇。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收集了四时的美景,分别写诗四首,这位诗人就是“酒仙”太白。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李白的这四首诗,看看他眼中的四季。
《子夜吴歌·春歌》
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秦地有一位罗敷女,在绿水边采桑叶。他的手上缠绕着青丝带,红妆在太阳的照耀下更加的鲜艳。家里的蚕已经饥饿了,我要赶回家去,还望贵人不要再流连了。
“五马”在这里指的是贵人,《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诗的最后一句实际上是罗敷女的自述,她委婉地拒绝了贵人的追求,用的借口是“蚕饥”。
在这首诗里,李白描写了春天典型的景色与活动。采桑是春天独有的活动,晏殊曾写道:“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真是人间四月天时。“青”与“红”则是春天最美好的颜色,万物生长,恢复生机,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如此春光,人们的情思也开始泛滥了,因此才有了“五马流连,妾身欲去"的桥段。
《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的三百里风光,是慢慢的一湖荷花。西施五月曾在这里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在这首诗里,李白同样抓住了夏天最典型的景色—荷花。不仅如此,他还写了西施采莲与浣纱的典故。但是在最后,李白没有继续写西施的美貌与传说,而是写道西施被选进宫,便戛然而止,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秋天属于“思念”,这首诗写的是在秋天时节,怨妇思念征夫的故事。秋风、秋月与秋声,如何能不让人不勾起思念呢?何况天上还有着一轮月亮!怨妇的对征夫的思念秋风吹不散的,而那秋夜里,家家户户的捣衣衣便是怨妇心碎的声音,也是他们思念的声音。
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写出怨妇的心声,只希望战事停歇,丈夫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诗意境深远,主旨深刻,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令人赞叹。
《子夜吴歌·冬歌》
唐代: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四时之景在不断变化,但是思妇的思念却从未断绝,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冬季只抓住了“冷”,而且还是通过侧面来描写的。
与秋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直接写思妇之情,也未描写冬日之景,诗人写了思妇连夜为征夫织衣的场景,同时,还描写了她们的心理活动,担心织好的衣物不能马上寄到临洮,担心丈夫挨冻。通过形象与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
纵观李白的这四首四时之诗,我们可以看出,他没有单纯地描写季节之景,而在他的诗里,都有着一位主角,在春歌中,采桑的罗敷女美丽羞涩;在夏歌里,西施的美貌倾国倾城;在秋歌与冬歌中,思妇则成了主要的人物,他们心系着边关的丈夫。
这四首诗如同栩栩如生的画卷,将四时之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们不是一丝不动的风景,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画卷里充满了希望与爱,我想这才是李白眼中最美的四时之景。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