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隔水樵夫
上期阅读:安徽合肥:肥西县名追溯百年前刘铭传所办书院,究竟立县是哪年?
上回说到,“肥西民主县政府”的印信,正式启用的日期是1949年1月8日。以此,肥西作为一个县份的诞生,应以此为纪念日,较为合适。而提起“肥西”之名,还得追溯到拥有150年历史的肥西书院。这所书院由刘铭传发起创办,并且得到李鸿章、张树声等的支持,以及西乡众将的襄助。事后,李鸿章为这座书院题赠了匾额,左宗棠题赠了书院名和门联,刘铭传也撰长联以志初心。
有了李文忠、左文襄诸公的题额,肥西书院在公卿学士之间,日渐知名。在晚清的安徽,这座书院曾与庐阳、中江等书院齐名。但肥西书院的大名却尚不够接地气,民间多以“聚星堂书院”相称。因书院而兴的小镇,亦称“聚星街”。
真正使得“肥西”这一语词深入人心的,是在抗战时期。1938年5月14日,合肥沦陷。国民政府合肥县政府随即迁至西乡鸽子笼圩子,即今大潜山北麓。这里地处山区,远离铁路淮南线(日军补给线);又有西乡圩户的底子在,结寨自守有传统,保境安民皆能懂;加之,距离战时省会立煌又近,是个合适的落脚点。
由于合肥城为日军占领,不便管治。不久,合肥县又在梁园设立肥东办事处。至此,合肥的析地置县已埋下伏笔。
书院,还是书院。1939年秋,由乡人汤尧(时任国军32集团军参谋长)为召集人,西乡五大圩户聚而议之,商定改制为私立肥西中学,并成立校董事会。翌年春,私立肥南中学创立。是为今肥西县最早的两处办学,前者是改建,乡绅合议;后者是新建,商会筹资,有所区别。
略提一下,抗战时期私立肥西中学的教师里,有一位叫刘君尧(缉之)的。他是合肥私立正谊中学(今合肥三中前身)的创始人,也曾执教于著名的国立八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淮军刘盛藻之孙。
抗战时期,私立肥西中学办学不辍,甚至招生还逐年递增,很有一种刚毅坚卓的风骨和气节。肥西置县前,办学规模达400余人。1950年,此校一度隶属巢湖专区,仍称“肥西中学”。1952年,因校舍不敷使用,此肥西中学乃迁至三华里外的张老圩,旧址用于办聚星小学。直至1957年,肥西县在县城上派河创办今肥西中学,才更名为聚星中学。
往昔中国,一乡一邑有书院并不稀见;但一书院身系一邑之文脉,已属珍贵;至于以一书院名而为行政区划名,诚可宝之。肥西县,就是这么一个县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那些认为“肥西之得名是由于其位于合肥之西而来”的理解,至少是不准确的。严格来说,这样的顾名思义是比较武断的。毕竟,建国之初肥西县域不是只有原合肥西乡,还包括南乡,甚至北乡之一部。
五风十雨岁则熟,左图右史身其康——建国70周年了,肥西也已是“百强县”,关于肥西置县的那些事儿是时候可以厘清一下了。
- 作者:隔水樵夫(「出外龙舒人」创作者群)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