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日七日之夜,称“七夕”。
传说在每年“七夕”, “牛郎”与“织女”都要在千万只喜鵲所搭建的桥上渡天河(银河)而相会。据民间传说:牛郎从小丧失父母,依哥嫂过活,嫂嫂不贤,被迫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自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逍游,在银河洗澡,老牛突然开言,劝牛郎去取织女衣裳。织女在牛郎苦求之下,便答应做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伤心熬煎。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善言相告,遂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追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金簪,在天空一划,现出一条波浪汹涌的天河,牛郎与织女被天河隔离。只有在河东河西遥望相泣。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鵲飞来,用身上五彩羽毛,化成一座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奔上彩桥,在天河上相会。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与织女在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上会面一次。
在民间,“七夕”还有一些称谓,即“乞巧节”和“女节”。“乞巧”,就是女儿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因为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千百年来每逢七夕佳节,少女们大致都开展这样的乞巧活动:
一是“染指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依然盛行,当时我的大姐、小姑正当妙龄,与村里的一伙少女们最热衷这一活动,她们在七夕佳节前几天,就将老早种育的旱芫花(指甲花)拔回来,捣出汁儿敷在指甲上,用大麻叶子或布包好,到节日这天解开,十个指甲全是红艳艳的,真是好看。
二是“泡巧芽”,在农历六月,她们就用井水浸豌豆或绿豆,将瓦盆放在阴处使其不见天日,只几天换一次水。到七夕,芽生近尺,亭亭可爱,就用红纸条束苗腰,和清水盆一同放在亭园里。礼拜双星后,她们各人用手拗苗端数分,抛浮水上,经过轻寒夜露,水面结成薄膜。如到第二天日出前,水底反映的芽影细长,形如一苗针或一朵花,表明织女已把智慧赐予了,如粗短,就是没得巧。
三是“扎巧姑”,织女的形象也很简单,有扎的、有画的、有剪的。剪的就是用五色彩纸剪成仙楼,将牛郎织女像于其上。扎的就是用绳子将小竿扎个十字架,搭配小女娃的衣服,像木偶一样。织女手要能动,拿着扇子。
四是“穿针巧绣”,穿针乞巧有七孔针也有九孔针。而穿七孔针的风俗虽始于汉,却兴于唐,但现在已失传并以绣花代之。七夕节当日,一群姑娘坐在扎好的织女像前,手执绣花针和彩色丝线,当场比赛绘绣本领。看谁的手儿巧、穿针快,谁的绣花技术最好。记得我的小姑在我们村的少女当中绣的最好,得到大家称赞。
除了以上传统文化习俗外,还有“耍七姑娘”、“背巧歌”、“烧鸡蛋”、“七巧会”等。更神奇的是“井边田间听诉”,就是说在夜深更静的时候,偷偷跑到古井边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能隐隐听到牛郎织女的哭泣诉说,这就是得到了巧。
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神话故事和“乞巧节”,不仅使人们缘深心悦,而且也使人们对天上闪烁的牛郎星、织女星和浩瀚的银河产生了很多遐想,七夕之夜,理所当然也就成为普遍人“看天观星”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