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遂为古人所用,把人到30岁叫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是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
古稀之年也有这样一个典故,出自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在乾元元年(758年)任左拾遗时所创作,杜甫吟咏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此时的杜甫慨叹人生蹉跎,能活到70岁,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稀少的。
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十年幼小,
后十年衰老;
中间只有五十年,
一半又在夜里过了。
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
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这首词中不仅表达了对于自己年已古稀、光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然而说易行难。
一唱一和之间,七十就成为“古稀之年”的命名了。不过这首词,虽然富含哲理,但是貌似太白话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