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年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熙宁九年八月十五号),在密州(今天山东的诸城)北边的超然台上苏东坡面对着浩瀚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思绪万千,哀婉中写下了感天动地的旷世佳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一时的哀婉,便成为永恒的经典。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苏轼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了这如梦如幻的千古之作,这饱含了他深厚情感的动人文字,又是写给谁的呢?
中秋之夜苏轼大宴宾客,频频举杯,等待宾客都离去之后,夫人来问,夫君今年中秋可算尽兴了,苏轼良久未答,显得黯然神伤。夫人这时知道连忙说到,夫君定是思念子由(苏辙的字比苏轼小三岁,此时已经六年未曾谋面),借着酒劲、带着哀婉,苏轼写下传诵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后世代代相传,以饱中秋思念亲人之苦。
苏轼还在《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就写道: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苏轼和苏辙在一生有三次离别,第一次离别发生在嘉佑六年(1061年),人生中有一种情与生俱来,从不离开,这就是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尤其是在经历风雨之后,这份感情更加让人刻骨铭心。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人生定会有聚有散,但是我担心的只是岁月匆匆,我们这一次的离别之后,下次相聚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又如辜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我们何时还可以一起归隐乡野对酒当歌。第二次离别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时期,兄弟两因为和当局政见不同分分被贬,当初兄弟两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充满了压抑和愤愤不平。还来送别处,双泪寄南州。第三次发生在赴徐州任上。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中。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又一次相聚在彭城,兄弟两对酒赋诗,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后,再一次体会到无比珍贵的手足之情。澎湖之上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广州雷州之后,兄弟两最后一次相聚,苏轼赴海南之后第二年中秋之夜写下《西江月.中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如梦如幻的诗词,不但让我们感受了苏轼苏辙兄弟两的无比珍贵的手足之情,也同样慰藉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思念亲人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