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学术汇(微信ID:sscp-yxb)新媒体原创
攻其不守,守其必至,避实击虚,是攻守双方智慧的比拼。萧何当年收取秦丞相、御史的图书,具知天下险要和道路。韩信作为投诚人员,了解对手的防御态势,最终定下了以陈仓为战略突破方向的决策。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从陈仓突破封锁,平定三秦,东出函谷关,后人总结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不同的史书,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记载存在相互矛盾、含糊不清的说法。记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采访了宝鸡市社科联主席孙忠印和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宏波。
暗度陈仓的真相
《中国社会科学报》:项羽为什么把汉中封给刘邦?
孙忠印:刘邦从武关、蓝田向关中进军时,就派郦商攻取旬关,西定汉中、蜀。“先入关中者王之”,在攻取关中前,刘邦、项羽就已筹划分割天下。
张良托项伯以重金向项羽求取汉中时,汉中在郦商的实际控制之下。项羽在和与战、予与夺之间,选择了妥协,接受了既成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刘邦选择陈仓为突破口的初衷是什么?
孙忠印:项羽封三秦王,目的就是“距塞汉道”。函谷关、武关、子午道、褒斜道都在这里,出于居重御轻、重内轻外的考虑,这里是“距塞汉道”的重点。如果刘邦由此进兵,必然陷入夹击和重围。
陈仓城面渭背塬,攻不足,守有余,是攻方“死地”。从陈仓突破是最不可能的选择,但也最可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攻其不守,守其必至,避实击虚,是攻守双方智慧的比拼。萧何当年收取秦丞相、御史的图书,具知天下险要和道路。韩信作为投诚人员,了解对手的防御态势,最终定下了以陈仓为战略突破方向的决策。
王宏波:在字典、词典和网络上,有“暗渡陈仓”、“暗度陈仓”两种表述。《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对手的防御态势是“雍军塞渭上”;刘邦的战略突破口是占领陈仓县、陈仓城。陈仓城背塬面渭,当时有“他道”还没有“陈仓古道”的称谓,我们认为用暗“渡”陈仓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刘邦入汉中焚烧的是哪一条栈道?
孙忠印:严耕望先生认为,刘邦入汉中走子午道,烧了子午栈道,张良返回时又烧了褒斜栈道。晏波先生认为,从周緤“西入蜀汉”、“(张)良送至褒中”分析,刘邦是从杜南出发,沿秦岭北坡向西,经褒斜道过褒中而入汉中的。认为《三国志》“韩信故事”的进军路线,与刘邦的赴汉中道路吻合,刘邦所烧的是褒斜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暗度陈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孙忠印:首先是一支奇兵。范目为刘邦招募了一支天性劲勇、善于攀山涉涧的賨民为“前锋”。《华阳国志·巴志·总叙》:“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其次是一条“他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他道”就是后世所称的 “陈仓古道”。这支奇兵从敌人不知晓、不防备的“他道”绕过故道县,突袭大散关、袭取陈仓城,建立了进取关中的桥头堡。
明修栈道与还定三秦
《中国社会科学报》:陈仓古道与故道是不是一条道?
王宏波:《史记》所说的“他道”就是后人称谓的“陈仓古道”,这是突袭大散关、袭取陈仓城的奇道。故道即后世所称的嘉陵道,是刘邦率领主力行进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还定三秦的实际领导者,是刘邦还是韩信?
王宏波:是刘邦。韩信作为只身投诚人员,在汉军中无军功、无资历、无威望,封为大将军是对重要谋略人员的褒赏和荣誉。刘邦对他的忠诚缺乏考验,对他的军事才能缺乏了解,韩信对军队也缺乏掌控,不大可能属以兵权。
在刘邦彭城失败之后,不得已捐弃函谷关以东,韩信才开始真正独当一面指挥作战。辛德勇先生指出,韩信率汉军在井陉大破赵军,之所以要违背兵法,背水列阵,是因为他“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不得不置之死地而使其“人人自为战”。可见,在东出关中之前,韩信对于军队缺乏控制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证明韩信明修栈道的证据是什么?
王宏波:“掩空击虚”。杜笃 《论都赋》:“或掩空击虚,自蜀汉出。”掩空击虚,是针对对手东重西轻的防御态势,用明修栈道强化、巩固这种防御判断,进而取得从陈仓突破的战略效果。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提到魏延每欲 “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其具体路线是“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抵长安。晏波先生认为刘邦入蜀与韩信进攻关中,走的是一条路。
《石门颂》中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王子今先生认为,“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或许确是刘邦北定三秦的路线。我们从叙事逻辑上分析,“高祖受命,兴于汉中”是总论,“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是分述,韩信与萧何“道由子午”,刘邦与亲故将军“出散入秦”。
陆机《高祖功臣赞》说韩信“还定渭表”。《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彭城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韩信“复会荥阳”、“复击”楚,从叙事逻辑上分析,应先有相会关中、攻击楚兵,这里的两个“复”字才有着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耿显家 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