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王俊杰猛
中/国诗词大会,康震曾经点评:宋人写诗和唐人不一样,要有“哲理”,不弄点“哲理”出来,宋人就不会写诗。今天,就谈谈宋人的“哲理”诗。
六、琴诗 (苏轼·北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四大爱好,状琴咏琴,自然也成了古代诗苑的一朵奇葩。一般地说,诗人咏琴,较多地从听觉的角度,感受美妙琴音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但也有不少诗人的视角是不同一般的,他们往往不直接状写所咏之物,而是藉此言彼,通过咏物,表达特定的思想,寓于独特的寄托。苏轼的《琴诗》,正是如此。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意思是: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在这首诗中,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诗人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
细细品读《琴诗》,两联诗上下也有关联,上联肯定了琴声不只因有了琴才有,下联又以此为前提,肯定了琴声也不只是靠纤细灵便的手指发出。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七、过上湖岭望江南招贤北山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 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 我脚高时他更高。
从山岭下往上看山像低伏着的波涛,可是山见着人爬上高处,就立刻跟人比赛高低。爬山的人登上一步,高出一步,再回顾一下四周的山,它比人爬山的脚步还要高。本来翻山越岭,上得一山,又见一山,这是很普通的情况,但诗人写来,把山写得像个调皮鬼,通篇充满着幽默风趣。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九、《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
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但是冬天一到,一切灰飞烟灭。此诗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柳树性格人品化了,让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鄙陋形象。
十、《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宋、黄庭坚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
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诗人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千军万马争抢着过这功名利禄的独木桥时,自己独自回头。富贵于我,已如浮云。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通达,才使他在不管怎样的困厄之中,都能保持那一份难得的潇洒和乐观。
相关·:熙宁四年(1071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请求辞去京职,担任杭州通判。当时,朝中还有一些大臣因为同样的原因或离职,或离朝,如李公择、孙莘老等。
苏轼在杭州以及后来到密州任太守时,经常跟他们交往。
一次,苏轼在孙莘老的家里看到了一个后辈的诗文,“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孙莘老说:“这个人现在知道的人还很少,大人可以替他扬名。”
苏轼笑着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需要攀附名人,自然会有人来攀附他,即使不想出名都办不到,何用我替他扬名!”
这个人叫黄庭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