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5 19:21:33
阅读:

摘 要: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认识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绘和论述,同时又明确地提出人的认识或者言论的正确与否需要一定的标准来检验。他所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和检验认识可靠性的标准就是有名的“三表”。“三表”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构成了墨子审视、衡量和评判人世间的一切,及墨子自己各项理论思想主张的正当与效用性的标准。

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子》一书,现在仅存五十三篇,这部书大概是汉朝集结了墨子作品的总集子,据说还有十八篇,但在宋以前就已佚失。在谈到“三表”时,墨子在《墨子•非命•上》中讲到:“子墨子曰:言必立仪,言而毋(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上?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一、“古者圣王之事”——“三表”之“本”

间接经验是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认识来源的一方面,也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之一。“本”即间接经验。墨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论证有力,需要在总结前人经验、根据历史事实寻找间接的经验。第一个标准认为,判断认识的真假是非,不能只凭借主观印象,而是要有历史的根据,求之于古代的典籍,要以先王圣贤的历史,考察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同时,还要极力反对复古守旧、“言古言古服”的先王观。这就是墨子所谓的“古者圣王之事——三表之‘本’”。如韩非子和司马谈都认为墨子是以尧舜为最高典范。韩非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孔墨皆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司马谈有言:“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确,墨子认为:“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

二、“百姓耳目之实”——“三表”之“原”

墨子“三表”的第二个标准认为,判断认识、思想的真假是非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原”即直接经验,就是说知识、思想来源于感官所能感到的客观现实,要观察人们所见所闻之实情,考察民情,观察人们的实践活动,要用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觉、经验与实际活动作为标准和根据加以验证。“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无)为义者也。请惑(诚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墨子•明鬼》)在他看来,判断认识正确有无与否,必须以人的见闻为依据。

三、“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之“用”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三表”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检验科学真理的方法。“用”是实践,就是

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要将思想应用于实际政治当中去。考察言行,要看其言行的实际效果如何,要看其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真假和决定取舍,而言行效果与标准相比较的过程就是对言行是否合乎标准而进行的检验。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世袭贵族奢侈浪费的生活作风,他以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出发点。科学理论在于造福人类,在于为人民服务,要有良好的效果,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墨子说:“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天下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为正也。”(《墨子•天志•下》)而其所谓“正”就是指要天下百姓利益为基础,要有利于百姓利益的“兼相爱”“交相利”等一系列的伦理主张。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人之间不相爱,而人人不相爱是受孔子及其儒家有差等的仁爱理论的影响,对人们产生了不利之处,不符合人们之利,这种仁爱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墨子完全否定了宗法式的伦理关系,而把“爱”作为一种超越一切义务规范、并可以贯穿各种社会关系的新的伦理观念提了出来。这种伦理关系的基本点不是各种义务规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取向,即他所首先倡导的“兼爱”。

以墨子为创始人的墨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富有科学精神,最注重科学方法的一家。正如任继愈曾说:墨子要求认识从实际出发,判断是非应当根据前人的经验、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实际效果。无论是第一表和第二表都是以经验为认识的标准,第三表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三表”都是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都是从防止认识的主观性提出来的,主张相信客观。这个标准既重视经验,又重视效果,把二者结合起来,使这一标准达到了一定的朴素实践标准的高度。墨子的思想方法和判断真理的标准虽然在根本精神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但由于墨子太亟于为世间立法,为义务而义务,为证成而证成,缺乏对自己思想理论和所立标准的正当合理性的自我反思和怀疑精神,他没有将唯物性贯彻到底。比如,“古者圣王之事”说的是圣王之事,然而,在《墨子•非命•中》“古者圣王之事”之后又加上了一条“天鬼之志”,“志”是意识的范畴,是精神的东西。因此,“古者圣王之事”变成了“古者圣王之言”。第二表“察百姓耳目之实”,主张以人民的经验立论的标准,但实际运用时变成了“察众之耳目之请(情)”,如对于“命”即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则凭借百姓的感觉去判断。第三表主张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充分体现了其唯物性。但他没有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认识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绘和论述,同时又明确地提出人的认识、思想或者言论的正确与否需要一定的标准来检验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