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公元前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华夏大地上,此时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百家争鸣,诸子不远万里,四处奔波,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那虚无缥缈的政治理想。特别以道、儒、墨、法四家最为出名,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基本哲学体系的基础,由此可见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非常活跃的。但是自战国时期以后,墨家整体却是神秘的人间蒸发,匿迹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人们才在坟墓的陪葬品中一点一点的知道这个来自两千年前的辉煌群体所要表述的思想。那么墨家为何会突然消失呢?我们先从墨家所阐述的几个主要思想入手,探讨一二。
一、墨家主要思想
1、尚同
墨子曰:“上古无刑政之时,人异义,一人一义,二人二义,其人愈众,其义滋众,而至人之人之间,交相非,交相害。天下之乱,如若禽兽。”这就是说要根治天下之乱,必须先从统一天下人民的思想开始。至于如何大一统,诸子百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墨家认为一定要实现下级服从上级,即国民要服从国君,而国君还要服从上天。最后就逐渐演化为国民最重要的也是服从上天,只要国君不服从上天,那么国民是可以不服从国君的。至于如何看待国君是否服从上天,墨家给出的解释是天灾人祸的降临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这个国君是否符合上天。由此可以看出墨家的尚同思想必不为统治阶级所容忍,统治者想要的是子民绝对服从,如果按墨家所说,那么实际上国民是有权决定自己的君主的,这对于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2、尚贤
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厚。”墨子认为君主能否治理好国家,取决于选拔贤良是否能不看其出生而只由其才能决定。墨家认为,凡有才者,国君就应当敬重之,启用之。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激进的,当时贵族都讲究严格的等级观念,启用下层奴隶人才是不被主流所认可的。故墨家所倡导的贵无常贵,贱无常贱只有被大部分底层人民所接受,而国家层面的贵族是非常排斥的。这也是墨家这个群体中大部分都是底层人民的缘故,比较著名的便是淳于髡(受过髡刑的奴隶)。墨家这种尚贤方式今天看来是非常积极正确的,但在当时必然会受到贵族势力的阻挠,而这些贵族也往往是国家的全力执行者。
3、兼爱非攻
墨子曰:“今国之与国之相争,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惠忠,交父子不慈孝,史弟不和调,都是以不相爱而生”,墨家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尔虞我诈,指出这都是不相爱的结果。兼爱的核心便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分界限,大家友好和睦生活。特别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贵族与奴隶之间都要和睦相爱,不分彼此。这一思想是典型的反战思想,过于超前,是当时乃至于现在也不能完全接受的。对于贵族来讲,奴隶本就是他的财产,如要实行兼爱,必然导致其利益受害。对于大国来讲,小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榨取利益,如要和小国实行兼爱思想,那与大国的利益又实为不符。《墨子·公输》一文便是墨子对于非攻最好的阐释,此文讲述墨子及时劝阻楚王伐宋,也表述了墨家对于弱小一方的保护,而极力在大国之间游说兼爱思想,但这却实实在在的侵害了大国的利益,故为大国所不容。
4、节用、节葬、非乐
墨家一向推崇节约,勤俭,反对铺张浪费。其中对于人死后的安葬,墨家一向反对儒家的守孝三载,墨家认为应利用更多的精力来进行现世的修行。对于人死后的棺椁,陪葬品,墨家认为这是极度的浪费资源。特别是贵族们的享乐、礼乐是造成民间庶民困苦的重要原因。所以墨家是反对一切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一度推崇节俭,苦修。墨家的苦修又与道、佛不同。佛、道让人苦修,还会给予人精神安慰(佛许诺来世好报,道家追求长生),墨家苦修却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墨徒节俭、禁欲,这就从门槛上导致了墨徒稀少。
当然墨家所阐述思想还有许多,包括明鬼(继承前人文化财富),非命(否定命运论)等等,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墨家所诞生的时代却是春秋战国时期,他所阐述的思想对于当时来说太过于超前,这是当时的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一种思想。其没有被统治者大规模采纳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其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墨儒之争
其次历史上的墨家与儒家矛盾重重,虽然墨子是师出儒家,但是当其脱离儒家创立墨学之后,却是经常当众激烈抨击儒家学说中的种种弊端。儒墨两种显学活跃在华夏大地上,互相向各国阐述自己的理念,最后还衍生出了“非儒即墨”之称。但是两者却是水火不容,其中最出名的事为墨家代表吿子与淳于髡驱逐孟子的事件。之后儒墨两家在各国政坛上相互驱逐。这也就导致了后来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绝对领导优势的时候,儒学弟子在官方开始了对墨学典籍的大规模删除,修改。直至后世只能从《春秋》《墨子》等书中看到墨家的支言片语。没有大量典籍的支承与受众,这也是墨家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墨学首领“巨子”
再者,墨家内部组织制度严格,首领称为“巨子”,他对墨徒有绝对的领导权,墨徒凡事以巨子所言为准,就连君王也要排在巨子之后。秦惠文王时期,墨家巨子叫腹黄复,他的儿子杀了人,按照秦法亦当判罪,但是秦王给了墨家巨子一个面子,饶了他的儿子。但是腹黄复却严格以墨家之法,将其亲生儿子所处死。对于墨家而言这是内部纪律严明的表现,但在君王眼中,这却是一个有极大的危险组织,竟然可以视君王之言如同虚设。所以在统治阶级眼中,这种组织宁可让其消失,也不愿让其在民众心中扎根。故官府是极力打压这样的群体,没有官府的支持,还甚至被官府打压,这样的群体想要在历史中大有作为却是很难,这也是墨学没有大规模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综上所述,墨学在战国之后销声匿迹,是可以预计也是必然的结果。首先其部分思想内容对于战国时期的官府来说太过于超前,严重触及到统治阶级以及贵族的利益,即便其有部分底层人才支持,但是太过于渺小,故而无法抗衡整个贵族体系。其次在儒墨之争中败下阵来,使阐述其思想的经典典籍无法被世人所知、所学,必然导致其后继之人有限,无法与有无数年轻血液注入的儒学相抗衡,如此恶性循环,只有使其慢慢消失于历史中。最后墨家内部严格的组织制度,就是其最后的丧钟,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大忌,尤其是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稍微设想一下,要是朝堂之上半数为墨家学子,那么巨子的权利与君王何异?
四、墨学中的“科学”一面
最后虽然墨学的政治思想没能在百家争鸣中流传下来,但是墨学与诸子百家不同的是,整个墨学还包含着“自然科学”这一部分,这部分的成果是相当卓越的。墨家著作《墨经》中,记录着小孔成相、重力运动、杠杆原理等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的原理,这些都是瑶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物理成果。正是因为墨徒中多为底层从事劳动的人民,所以他们才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细致,从而总结出事物应有的原理。孟子曾形容墨徒为“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是说只要对天下人有利的事,墨徒们就是从头到脚磨成粉末也愿意。这就是墨徒对待事物的认真劲。但是这些却随着墨学政治主张的失败,而一并隐匿于历史河流之中,实为可叹。
庆幸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开始将两千多年前的墨学重新摆入台前,随着对墨学的更深入了解,发扬继承墨学中精华的一部分,使其优秀的精神为国人所用,相信中华民族会越来越具有民族自信心。其实作者经常遐想要是墨家的科学观能够延续下来,中华历史的走向又会是如何?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