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1 17:21:21
阅读:

《山海经》食客提及一种“虎蛟”,《述异记》说,山间的老虎老了,入水为鲛鱼。《海语》也提及“鱼虎”背上有猛刺,皮如刺猬,头像老虎,生于南海,到旱地能变虎。”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山海经》食客提及一种“虎蛟”,状鱼而蛇尾,食之不肿不痔。

《墨客挥犀》的蛟,应也是该种,“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为嘛虎头?《述异记》说,山间的老虎老了,入水为鲛鱼。《海语》也提及“鱼虎”背上有猛刺,皮如刺猬,头像老虎,生于南海,到旱地能变虎。”李时珍提及这种鲛,“前有骨如斧斤,能击物坏舟者”。他还说有种鲛可以变鹿,其“背有珠纹如鹿而坚强”。

有人说,“哎,你不对了,你写的是鲛非蛟。”

对着呢。《说文》有,“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刘安也有,“鱼二千斤即为蛟”。听听,蛟至少有一类是鱼变。众所周知,蛟,龙也。坊间有,“龙无角曰蛟,有鳞曰蛟龙。”无角有鳞?鱼大都如此吧?更何况,鲤鱼跳龙门化龙。唐人就喜欢把鲛和蛟乱写,譬如经卷《一切经音义》。其实,宋人罗愿早已考证,“二物为一物也。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鲭之鲛;满二千斤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至于鲛为何物?陈藏器有,“鲛鱼出南海。似鼈无脚而有尾。一名沙鱼,一名鳆鱼。”

沙鱼,鲨也。由此,鉴定完毕,鲛即鲨。

坊间关于鲛的记载很多。

《广州记》《南越志》《吴录地理志》都提及,鲛有种奇怪的“俗”,鲛幼鱼,白天会在外觅食,遇上情况或到晚上,马上从母鲛的脐孔钻进去,母鲛肠子能贮水,一共能藏下四条幼鲛。早晨时候,又从母鲛嘴里游出来。

《述异记》亦有,“芦塘有鲛鱼,五日一化,或为美异妇人,或为男子,至于变乱尤多。郡人相戒,故不敢有害心,鲛亦不能为计。后为雷电杀之,此塘遂涸”。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鲛因有龙虎气象,几曾用于形容皇家气象。譬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鲛龙赤螭,䱭䲛渐离,鰅鰫鳍鮀,禺禺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南朝《梁鼓吹曲》,“鼎归梁,鲛鱼出,庆云翔”。柳宗元,“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海之尾。”元时王逢,“鲛鱼室卧缟带影,长铍辟易万雉墉。古昔客揕秦王胸,几仆翠凤咸阳宫。由来意气泰山重”。

至于文人墨客提及鲛鱼的也颇多,譬如欧阳修“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李绅“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左太冲“跃龙腾蛇,鲛鲻琵琶”。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因鲛之威猛,进而有了人之武勇。

秦始皇杀过鲛。《史记》有,“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听了,夜“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解梦的博士,却答,非神,大鱼蛟。于是秦始皇“乃令入海者齐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而射之”。

无独有偶,汉武帝也曾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吕氏春秋》则提及荆楚之地民间人士次非杀“鲛”,此人得了把宝剑,逆水而上,看见两条蛟“夹绕其船”,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也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较蛟故事。

至于杀鲛后的用途。

《史记》提及,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山海经》曾把人鱼称为“鲛人”,加之秦始皇杀鲛一事,由此可推,这一鱼膏应为鲛油。此外,《史记》还有鲛皮可以做鲛韅,即马肚带。《荀子》则提及,楚人以鲛革犀兕为甲。不过,至少到东晋鲛鱼皮已开始成为“饰服器”。鲛皮从此成为上等服饰原料,唐时,沿海各县上贡京师物品中,必有“鲛鱼皮”。李白就有一把鲛皮剑鞘,估计是软剑的,“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明朝时,还用于剑靶。《闽中海错疏》有,“鮫鯋,似蛟而鼻长,皮可饰剑靶,俗呼锦魟”。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当然,于吃货,能不能吃才是正经。

鲛当然能吃,前边不是说了吗?吃了它不得痔疮。

唐时,常建曾在湖南的溪口食烹煮的鲛肉,“莫徭射禽兽,浮客烹鱼鲛”。明时,李时珍也喜欢鲛肉,不过,他只喜欢吃虎变的胡沙(虎鲛),称其“性善而肉美”,至于鹿变的那种白沙,则弃之曰,“肉强而有小毒”。鲛肉于他还是一味药,"主食鱼中毒,烧末服之。""解鯸鮧鱼毒。治食鱼鲙成积不消"。《随息居饮食谱》也有,"解诸鱼毒,杀虫,愈虚劳”。此外,古人还用鲛皮治尸疰蛊毒。清人似乎更喜生鲛鱼片,《本草求真》有,“其肉作脍,能补五脏,功亚于鲫。”之说。

除了鲛肉,古人也食“鲛皮”和“鲛唇”。譬如宋时《杨公笔录》认为鳆鱼(鲛鱼)远比江珧柱、沙鱼、赤鳔之类味美,其时的鲨鱼皮脍,非常珍贵。有人曾经送梅尧臣此菜,就令其无比惊喜,写下了《答持国遗鲨鱼皮脍》一诗,“海鱼沙玉皮,翦脍金齑酽。远持享佳宾,岂用饰宝剑。予贫食几稀,君爱则已泛。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

吃鲛翅之俗,至少兴起于宋之前,早年间,渔人只卖鲛肉,而独留鱼翅自享。但到《宋会要》时,鲛翅已和鲍参并列了,其时的“鲍参翅肚”中“翅”即鲛翅。至明时,鱼翅已为先民广泛食用。《金瓶梅词话》提及蔡京官邸管家以鲛翅招待西门庆,称其“珍馐美味”“绝好下饭”。《酌中志》提及明代皇帝正月食单,“先帝最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这里鲨鱼筋即鲨鱼翅筋。张岱、徐霞客都是鲛翅食客。当时,南方各地都把鱼翅视为珍贵烹饪原料。譬如李时珍就有,“古曰鲛,今曰沙,是一类而有数种也,东南近海诸郡皆有之。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大者尾长数尺,能伤人。”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但明熹宗之后到清中期,无人再敢吃鱼翅。其时,风水师以为鲛即佛家护法神“摩羯”。吃鲛翅被视为大不喜利。

不过,到清中后期,鲛翅再度入列古八珍,被列入满汉全席之南菜主菜,从而风靡大江南北。郝懿行《记海错》提及乾隆年代“酒筵间以为上肴”。《居易录》也有,“京师筵席多尚异味,……近日筵席,鱼翅必用镇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两有余。”《清稗类钞》讲 “清时宴客,整席者,以烧烤席为第一,燕菜席为第二,鱼翅席为第三,海参席为第四,蛏干席为第五,三丝席为第六。”《水窗春呓》有,“九、十、十一三阅月,即席间之柳木牙签,一钱可购十余枝者,亦开报至数百千,海参鱼翅之费则更及万矣”。

当时鱼翅大师,最在闽、粤。《汪穰卿笔记》有,“顾庖人为此未必尽得法,大约闽、粤人最擅长,次则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鸡四只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鸡鸭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极融化而漉取其汁。“

说到吃鲛翅,袁枚不大喜欢南京人的鱼翅配蟹粉,他以为“鱼翅难烂,须煮两日,才能摧刚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鸡汤,如鲜笋、冰糖钱许煨烂,此一法也;一纯用鸡汤串细萝卜丝,拆碎鳞翅搀和其中,飘浮碗面。令食者不能辨其为萝卜丝、为鱼翅,此又一法也。用火腿者,汤宜少;用萝卜丝者,汤宜多。总以融洽柔腻为佳,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吴道士家做鱼翅,不用下鳞,单用上半原根,亦有风味。萝卜丝须出水二次,其臭才去。“。此外,他还追捧郭耕礼家的鱼翅炒菜,称其”妙绝“,可惜不知道具体做法。

乾隆时赵学敏提及清时鱼翅吃法,“其翅干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为对,划水翅二对,煮之拆去其硬骨,拾取软刺,鱼色如金,煮时以鸡汤佐馔,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软刺作团,如脂饼状,金色可爱,名沙刺片。”

如今,鲛翅仍是珍贵海鲜,一般人难以吃着。

《山海经》里的虎蛟到旱地能变虎,它的翅膀从宋以来就是昂贵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