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0 17:59:28
阅读: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

■周国城作品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

■钟瑞军作品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

■赵节初作品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

■赖智豪作品

“天平楼师生作品展”日前举办,广州市美协名誉主席周国城:

日前,“心随路远——天平楼师生作品展”在广州举办,这是天平楼继主题“梅兰竹菊” “书法与国画”之后,第三回展,这一次对“诗书画印”的强调,进一步强化了天平楼的学术主张,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周国城表示,“把诗书画印‘四艺’同修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常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简介

周国城

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暨南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心随路远——天平楼师生作品展名单

周国城、孔繁乐、赵节初、莫道明、喻冬友、杜加元、程 磊、刘释之、叶忠文、石广生、钟瑞军、赖智豪、张 伟、邹俊豪、陈爱霞、石燕婷、许若文

“把诗变成能服务绘画的一种工具”

收藏周刊:这次展览,与之前有所不同,特别强调并突出了“诗书画印”中“诗”的重要性。

周国城: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中国书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美术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近代中国画诞生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四大家,从他们的艺术发展脉络中可见,他们都离不开诗书画印的修养结合。潘天寿先生是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极力倡导传统文化素养,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他认为“画画的人,不能局限于画画一面,对诗文、书法、画论、画史等等方面的学识必须很好研究。学识要博,见闻要广”,并强调“中国画专业应把诗词、书法、篆刻等列为正式课程。”我个人亦十分推崇这种中国画的教学方法。所以,多年来,我们天平楼师生一直把诗书画印“四艺”同修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并把写诗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诗而言,我要求大家不一定是精通,但一定要懂,而且要把诗变成能服务绘画的一种工具。有些学生就从打油诗起步, 我觉得也无妨,说明他已在诗词创作的路上。

收藏周刊:为什么“天平楼”要提倡诗书画印?

周国城:“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灵魂。学习诗书画印,归根到底是要丰富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尤其作为一个国画家,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中国画的文化、艺术含量。一直以来,我都要求天平楼的学生,除了注重书法、绘画外,同时一定要写诗、治印。最初大家都感觉写诗、治印很难,我经常鼓励他们,一定要对自己严格一点,逼自己去下苦功夫!至于结果成功与否,则不必太在乎。虽然并不要求大家能成为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但要掌握平仄韵律,对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诗词一些基本的体例及押韵知识要熟练。刚入门时,学生都认为平仄很难,就像很多人因为不会写反字,篆刻不敢动手一样。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手段,去验证诗词格律及平仄的对错,慢慢去克服一些困难。至于意境的高低,用字的推敲、能否引经据典等等,则靠平时多积累,一时半刻没法大幅度提升,要经过长年累月的探讨和不断研究。至于这份摸索过程中的乐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尝到,最终有所收获。

“诗词和篆刻更有助于绘画和书法水平的提高”

收藏周刊:诗书画印践行方面,您是如何要求自己的?学生们目前的探索如何?

周国城:天平楼的部分学生最初对出版《心随路远——天平楼诗集》,觉得有困难,想打退堂鼓,我便以身作则,带头坚持写,做先行者、示范者,现在自己案头上已经写完了三本诗笺尺牍,准备写第四本。我认为书法和绘画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诗词、篆刻无非都是为了提升绘画和书法的境界,四者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互服务,书法为画面服务,绘画也能为书法服务,诗词和篆刻更有助于绘画和书法水平的提高。我们要用好并且精通、驾驭它。在我的学生中,瑞军、繁乐、节初、智豪、张伟、俊豪、燕婷、若文等在绘画、书法以及诗词等各方面都取得不错的进境, 特别是钟瑞军,他开始跟我学画时,在广东美术界还默默无闻,现在已在业界崭露头角,2014年当选广州青年美协主席,去年还当选了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广州市美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对于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我又不得不承认,他是我所有学生当中最为勤奋的 一个,无论是绘画还是习书、篆刻、写诗,他都总比别人多付出一些。他做学问很踏实,经常买一些书与大家交换对读,然后又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现在许多人可以说是案头书多,心头书少,我认为对做学问没有一股韧劲和执着,没有量变的积累,是很难有质的飞跃。

收藏周刊: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到,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面貌,这个很难得。

周国城:在浙江,几乎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如果参加书法家协会的展览,作品只要像某某名家的,基本首先就不考虑入选。当时那边有这个风气,杜绝学生模仿老师。而广东这边,曾经有过一种现象,以学生入围展览中,像老师作品风格的比例来体现老师的能力。

聪明的学生会主动跟老师在创作上拉开距离,要拉开距离,书法就很重要了。潘天寿的厉害之处就是在当年大家都忽视书法的时候,他十分重视 ,而且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开设了书法专业。他当时把陆维钊调进美院教书法。潘天寿在近代美术教育里,对诗书画印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作出不少推动工作的。陆维钊也确实是书法界的高手,书法面貌很多,但主要侧重篆隶,他的隶书全部有篆书的味道,可谓一流。如果中国美院没有当年潘天寿先生坚持对书法的重视,也成就不了今天的地位。

收藏周刊:您会如何教导学生?

周国城:我觉得学习态度很重要,我经常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譬如这次展览,参展作品中的竹子画作,我画了两三张才选出一张满意的,梅花、兰花则一次画出了满意的,菊花本来也想一次到位,但是落款自己总觉得不太满意,如果换作是别人肯定就这样拿出去参展了,因为不会有人在展览质疑画家作品落款不理想。但是我自己就觉得如鲠在喉,展览的前一晚,我在床上辗转难眠,反复推敲如何能调整得更好,灵感来时半夜也要起床重新画。我觉得这是应有的治艺态度。因为展览展出作品水平的好与坏就是艺术家造诣高下的最有力见证。所以,我每次展览的作品都是新的,因为以前的作品我总觉得还需要提高。

收藏周刊:您平常引导他们会有什么诀窍吗?

周国城:“兴趣”,一定是达到高峰最简单的途径。因为如果没有兴趣,不管如何教,都很难进步。老师教得好与坏不在于老师自己的书法或者绘画有多好,或者理论研究有多深,而取决于方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