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偶然翻至蒲松龄《快刀》一文,蒲松龄短篇大家风范在小说”三句话“结束两个人物形象,以及事情的经过发展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快刀》讲述的是一个盗寇猖獗的时期,被捕的盗寇请求官兵以”快刀“一刀杀死自己的故事,小说的”异“的特点,就在于头颅落地,还能言语”好快刀“三字。不仅让人觉得故事精彩而趣味横生,如台上马戏。
可以说这是一篇没有血光的小说,甚至颇有一种现代林语堂的味道,但是蒲松龄写小说,绝不止字面的上幽默,笔者以为,此篇是蒲松龄少有幽默之笔,其不同于鲁迅的讥讽,但是压在笑中见悲凉。
一、简笔:一句话的“锋利“
首先我们看蒲松龄如何介绍故事的背景:
“明末,济属多盗。城邑置兵,捕得辄杀之“
这一句交代了时间是“明末“,等于”动乱“的意思,随后紧紧跟上”多盗“,故事的背景就这样子刻画出来。随后矛盾的产生也跟上来了,”置兵“,兵和贼,本就是两对反义词。矛盾解决的额途径就是——”杀之“,这也是故事的来龙去脉了。
其次,是故事的起因:
章丘盗尤多。有以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
矛盾的激化点在于“尤多“,所以也导致有着好刀的人来到了这个地方,一日抓住盗贼,这也就是说,一共有人物的特点都介绍完了。兵,是刀快,抓贼。贼,是被捕,必杀。两个关系就是杀与被杀。
再次,是故事的经过:
内以盗识兵,逡巡告曰:闻君刀甚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勿离也。
在这里盗贼和官兵认识,颇为意外的事两者达成了共识,官兵愿意帮助盗贼。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在这里了解到到官与戝,脱去小说中故事的设定,也就是都是人,还是祸乱之中的人,一种悲伤的意味从中弥漫出来。身不由己啊。
最后是结尾,或者是高潮:
盗从至刑所。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小说中的人被杀之后不死,犹能人言,可谓是最精彩的地方,被杀者没有悲伤,反而在调侃刀的快不快?我们丝毫看不见死亡的悲伤,反倒有些庆幸。这是幽默的所在,似乎,生命就像是一场游戏一样,头颅离开脑子,也是毫无悲伤,可以重来一样。这种幽默,像极了“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的言语,但是却一句话道出了悲凉。
二、幽默背后的生命意识:
说完了这篇小说短小精悍之处,可以探讨下小说中的主旨,首先的问题是,为什么盗贼都是死,还要请求官兵杀他,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中,从一开始的动乱就埋下了伏笔,人命不值钱,抓住盗贼就杀害,但是为什么盗贼还这么多,背后的言语,揭露出一个荒唐的世界。
第二,为什么官兵和盗贼会相互交谈,这在现实中的不可能,在小说中奇迹般的出现,好像一幕戏剧,藏在其中的是官和贼的无奈,生而为人,然而人命贱如草,无论是杀人的人,还是被杀的人,都是受害者,最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社会政治的无力。
第三,既然犯人不怕死,为什么要一刀杀之。快刀,笔者以为是一刀结束痛苦的意思,亦或者一种生命结束的快感,相对于死亡的而痛苦,这也就为什么能解释,死去人对“快刀“的称赞之意。
综上所述,这篇看似嘲讽死的容易的幽默小文,其实背后藏着一种对于社会的无可奈何和悲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