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二年,辛弃疾提点江西,驻节在江西赣州的时候,在造口这个地方,曾经写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词作,这便是下面这首《菩萨蛮》。造口在今天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而词中提到的郁孤台在赣州城的西北角,因为“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相信这首词很多人都是十分熟悉的,但是词中的真意,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让人觉得更加厚重。全词以十分高明的比兴手法,表现了辛弃疾那种深沉的爱国热情。再次重读,不禁让人发出沉痛的感慨。全词如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起句便横绝千古。要知道,“郁孤台”这个地名,本来就有一种沉郁、孤独的味道,以这三个起笔,显然是有满腔的蓬勃激愤之情,正如郁孤台一般郁然孤峙,大有其势不可挡之意。进而写郁孤台下的清江之水,紧接着纵笔写道“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个字,包含了多少辛酸苦楚!辛弃疾感叹国脉的脆弱,气愤金兵的猖狂,羞赧国家的耻辱,于是将满腔悲愤之情,化作了这七个无限悲凉的字眼!
于是词人遥望长安,跳出郁孤台,境界瞬间显得无限高远,然而下一句更加扎心,原来“长安”是望不到的,因为有无数青山遮挡,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而下片开始,笔锋一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虽然无数青山遮挡了望向长安的视线,但是终究挡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去!这一句极高明,要说此中有寄托,让人难以言明,要说没有寄托,字里行间中却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周济曾经说过一句最好,叫做“借水怨山”。
词到此处,结合上片内容,如果仔细剖析一下,或许便会发现,清江之水是行人的泪水,而随之东流而下,似乎是比喻了祖国的一方;青山无数,虽然遮住了长安,但遮不断东流的江水,这江水正是词人心中正义所向,虽然时局不是很乐观,但是辛弃疾坚持,“毕竟东流去”,终归还是要“流出去”的。
可是到了最后一句,却又笔锋一转,意境再受顿挫。正如《楚辞》中的“目眇眇兮愁予”的感叹,这是词人的担忧,又是词人的肺腑之言,更可况这时,乱山深处,一声鹧鸪悲鸣,本就愁苦的词人,变得更加悲凉了。
梁启超曾经说过:“《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确实如此。这首词抒发了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以极其高明的比兴手法,以眼前的景象表现心中的无限心事,所写之物不为过是清江水、无数山、鹧鸪声,所思之事却满篇皆是家国的今昔、未来之愁思和担忧。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造诣,说其是词中的瑰宝,一点都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