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四月十五,雨转阴。凌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至上午九时许雨始停,遂独自驱车前往金溪寻访古村。从抚州城区出发,过鹏溪、黄远山,入金溪境即是黄坊,然后右转沿路向南往抚河方向再行数里抵达金溪县浒湾镇山下村。今日为何来此作田野调查?主要目的是考察山下村传统村落遗存现状以及考正汤显祖忘年之交明代御史高应芳是否为山下村人?
山下村,地处东临、金溪两地交界,旧时属金溪县归德乡十八都,今为高、何二姓共居之地,高氏族人聚落位于东边,何氏族人聚落居于西边。《金溪地名志》载:“山下,大队驻地。在浒湾镇以西七公里的抚河北畔金临渠北岸小山包下田畈上。产板栗、柿子、柑桔。<何氏族谱>: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何十方由河南钱乡街迁此。因建村小山包下,故名。”
在高氏族人聚落西边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樟,树身枝干缠绕萝藤,蔽日参天,旁边有一座社令祠,在江西许多古树下一般都会建社令祠、神主庙之类庙宇,不知这种建庙风俗是约定俗成,还是另有其他方面考虑?不得而知。往西是一处水塘,往东不远处小山旁有两栋“两进两天井”并列组合而成的赣派传统民居,门匾题字有阴刻“大夫第”和阳刻“山环水带”,均无人居住,里面堆满杂物,长满寂寂的芳草。
在“山环水带”民居东边则是背依青山的“渤海流芳”民居,“渤海”一词乃高氏郡望堂号,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表示这支高氏族人发轫于渤海郡。“渤海流芳”民居平面布局也是三栋“两进两天井”并列组合而成的赣派传统民居,中间为宜轩公祠,两则为民居,这种形式较为独特罕见,又可称为“房祠合一”住宅,其中左侧民居内部完全倒塌仅剩外墙;右侧民居仍然有人居住,故保存完好,这就是《黄帝宅经》所说“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道理。宜轩公祠内部结构为抬梁穿斗结合式,享堂、正堂采用四根纵向大额承重,两根大额之间设置廊轩,因此减少柱子增加内部空间,做法亦是十分高明。在公祠内部墙上遗留有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标语,年代久远使字迹模糊不清,不过隐约地透露这里曾改作大队食堂。
另在高氏族人聚落中还保留“五采长辉”等数栋赣派民居以及高氏祠堂,祠堂门口镶有一幅石刻楹联:“脉绍圣门诗书起秀,宗开灵谷忠孝流芳。“《高氏族谱》载:汤显祖忘年之交高应芳是高坊第二十一世孙。而同治版《金溪县志》载:“高应芳,字惟实,金溪县南市人(今金溪县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京、通二仓,条陈漕政五事,世宗嘉纳。巡按广西、山东等地。青州有叛众数千人,假称勤王兵,应芳密侦其奸,立行解散,首恶伏法。进太仆寺卿,疏陈马政八事。诏著为令。隆庆二年(1568)陪祀南郊,穆宗亲睹其才,欲大用,乞假归。神宗初,起为武岗知州,不赴,移家郡城(今抚州市城区),与罗汝芳、舒化结社龙山羊角,讲性命之学,优游三十余年,不治产业,清节名世。著有《羊洞遗稿》、《谷南集》。”汤翁同高大人之间交往颇密,多有诗文唱和,汤翁尊称高大人为高太仆、谷南高卿,甚至汤显祖之玉茗堂都是购买高应芳城中闲宅改造而成的,由此两家更是成为往来密切的邻里关系。
那么高应芳到底是山下人还是南市人?据学者金川鸿泥考正:“高应芳是金溪南市人的说法更加准确,并非山下村《高氏族谱》载名就是山下人,古代有某些家族修谱时会攀附同姓名人载入族谱的现象,山下村《高氏族谱》连高应芳生卒年月都未载,墓志铭更未收录,如果山下村人,族谱都会详细载明生卒年月以及墓志铭。据出土的金溪南市明初墓志记载,高应芳家族在元末时由金溪嵩湖(今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乡)迁居金溪县城南市,至高应芳世系时有近二百年,在高应芳中进士后,嵩湖高氏一族召集名下各分支修谱,不过明清易代之际,高氏家族可能遭受冲击,其家族文献有所损失,在金溪南市有巷名高家巷,估计是高应芳家族所居之地,这支高氏家族在清代曾单独修谱,所以同治版《金溪县志》载高应芳金溪南市人。”
在高、何两姓聚落交界处,双方族人共同出资新建一座社公神居,象征两姓之间在此和谐共处,共奉一神。在何氏聚落仅有一处重修的何氏宗祠,门口亦有一幅石刻对联:“门带两条碧水渠畅河长滋万代,背依一座青山云蒸霞蔚荫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