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12 21:32:13
阅读:

本文作者黄强

在人际交往中,交谈等交流,需要专注。假若说一人谈话,另一人左右言谈,或注意力转向其他,就会给人们不好的印象,对说话者太不尊重。一是教养、素质问题;二是过于傲慢,太轻薄。这样的人不要招为部下,也不要与之合作。因为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他都不懂。

如果在重大活动中,发生这样的行为,那就会给单位丢脸,甚至还会影响合同洽谈,项目合作。不仅要求下属这样,即便是上司,在相关活动中也会尊重对方,认真听取属下的建议。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图14,黄帝冕冠】

中国古代重礼仪,讲究等级,也重视礼俗,对各阶层的人们都有礼仪的要求,说中国古代是礼仪社会,人们知书达理,那是没错的。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图15,汉墓画像冕冠】

成语目不斜视,表示眼睛不往旁边看,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这成语表达的意思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有关。古代服饰与礼仪是配套的,服饰彰显的社会等级与秩序需要由礼仪来表现,礼仪让人们在重大活动中有规有矩,秩序井然,也显示出社会等级的文明。

周礼规定,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祀社稷五祀,则絺冕;祀群小祀,则玄冕。”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纁裳组成,其中又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区别。冕冠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最贵重的一种礼冠。

冕冠按照不同场合明确冕的种类与所戴者身份,而确定垂旒数多少,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的不同。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凡戴冕冠者,都要穿与之配套的冕服。冕服由黑色的玄衣与绛色的纁裳等组成。上衣纹样用绘,下裳纹样用刺绣。所绣纹样依据官职高低而不同,以十二章纹为贵,依次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图16,晋武帝冕冠】

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

君王上朝戴冕冠,通过垂旒观察上朝大臣,要求目不斜视,表示对上朝与大臣的重视。如果左右张望,就看不清大臣们,显得不庄重,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目不斜视,不道听途说,听传闻,才是正人君子所为。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图17,隋文帝杨坚冕冠】

冕冠制度沿袭到明代,一国之君临朝时,尚且能够目不斜视,关注臣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礼仪不仅对臣子有要求,对贵为天子的皇帝也有要求,礼仪是一视同仁的。在一个尊重臣子,能够认真听取臣僚意见的皇帝手下效力,才干得到培养,能力会得到发挥,成为国家的栋梁。

说明:本文系头条号签约作者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有需要使用本人文章的,请与作者联系,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字不息。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另一只眼看金瓶梅》《南京历代服饰》《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黄强著《趣民国》2017年8月第5次印刷,该书2015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个月内第5次印刷。黄强著《金瓶梅风物志》2017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古代礼仪为什么强调目不斜视

相关推荐